犬貓的甲狀腺功能亢進

犬貓的甲狀腺功能亢進

Hyperthyroidism

 

定義:

因甲狀腺素濃度在循環系統內增加,造成新陳代謝增加。

 

病理生理學:

  • 貓的甲狀腺功能亢進:
  • (T4)和總三碘甲狀腺素(T3)分泌增加。
  • 狗的甲狀腺功能亢進:
  •  
  • 在貓,甲狀腺的惡性腫瘤很罕見,總比例<2%。
  • 在狗,過量補充外源性甲狀腺素,也可能會導致狗甲狀腺功能亢進。

 

影響器官:

  • 心血管:系統性高血壓、甲狀腺毒性心肌病。
  • 腸胃道:吸收不良、過度蠕動。
  • 神經/行為學:焦躁、易怒、有攻擊性、頻繁發出聲音、來回踱步。
  • 泌尿系統:腎絲球濾過率(GFR)增加。
  • 肌肉骨骼:分解代謝增加、惡病質。

 

發生率/盛行率:

  • 貓:超過10歲以上的貓發生率約為3-8%。
  • 狗:非常罕見。

 

好發年紀:

  • 狗平均在7歲、貓平均在9歲診斷出來,盛行率隨著年紀增加。
  • 貓:4-22歲之間的貓咪皆有可能,最常發生的年紀為13歲。
  • 狗:超過10歲以上的犬隻較常見。

 

症狀:

臨床症狀與新陳代謝的增加相關,少數貓表現出非典型病徵,在人類稱為淡漠型甲狀腺功能亢進,常出現的症狀為嗜睡、食慾下降和肌肉無力。

 

常見病史:

  • 體重下降
  • 多吃、多渴、多尿
  • 過動、焦躁不安
  • 嘔吐
  • 下痢
  • 頻繁發出聲音
  • 呼吸急促
  • 肌肉無力

 

臨床檢查:

  • 整體狀況:惡病質、肌肉流失
  • 觸診:單側或雙側的甲狀腺腫大
  • 聽診:心率增加、心雜音、奔馬律(由心室舒張期時的第三或第四心音S3或S4引起)
  • 全身性的高血壓及視網膜病變
  • 毛髮蓬鬆或流失
  • 指甲變厚
  • 疾病晚期可能出現頸部腹屈

 

危險因子:

  • 隨著年齡的增長,造成甲狀腺功能亢進的風險增加。
  • 風險較低的貓咪品種:緬甸貓、東奇尼貓、暹羅貓、阿比西尼亞貓、英國短毛貓。
  • 風險較高的貓咪品種:混種長毛貓。
  • 可能由多種環境因素造成:如飲食中含酚甲烷(BPA)的罐頭成分;或多溴二苯醚(PBDEs)類的有機溴阻燃劑,它們是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在環境中不易分解,可能對健康造成危害。

 

區別診斷:

  • 腫瘤
  • 腸道發炎
  • 糖尿病
  • 慢性腎臟疾病
  • 心肌病變。

 

臨床檢查上的異常:

  1. 血液學:
  • 紅血球:血球容積比(PCV)輕微上升
  • 白血球:呈現緊迫血球相(Stress Leukogram)
  1. 血清生化學:
  • 常見丙胺酸轉氨酶(ALT)活性升高。
  • 鹼性磷酸酶(ALP)、天門冬胺酸轉氨酶(AST)活性,以及血中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 BUN)、肌酸酐(creatinine)、磷離子(phosphate)、膽紅素(bilirubin)和葡萄糖(glucose)濃度可能升高。
  1. 尿檢(Urinalysis)
  2. 其他實驗室檢驗:
  • 血清總T4(TT4)濃度的升高:可用於診斷貓的甲狀腺功能亢進。
  • T4濃度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自然降低;早期甲狀腺功能亢進貓咪的T4濃度可能處於正常高值。
  • T4濃度可能會因其他併發疾病而降低。
  • 促甲狀腺激素(TSH)濃度、總三碘甲狀腺素(T3)濃度不適用於甲狀腺功能亢進貓咪的診斷。
  • T3抑制試驗、促甲狀腺素釋放激素(TRH)刺激試驗有助於輕症確診。
  • 血清果糖胺(fructosamine)濃度:甲狀腺功能亢進可能會降低血清果糖胺濃度。
  • 心臟生物標記(Cardiac biomarker)濃度:如N端腦利納肽前體(NT-proBNP)、心臟肌鈣蛋白I (Cardiac troponin I)可能升高;甲狀腺功能亢進經過控制後,心肌疾病和心臟生物標記可能恢復正常。
  1. 影像學:
  • 胸腔及腹腔X光:有助於評估腫瘤和心臟疾病。
  • 腹部超音波:可評估是否有其他併發疾病。
  • 心臟超音波檢查:可評估心臟功能。
  • 甲狀腺掃描(Thyroid scintigraphy):可確定甲狀腺組織的異常位置。
  1. 病理學檢查:
  • 98% 的貓可見單側或雙側的多結節性腺瘤性增生。
  • 在狗及<2%的貓:可能出現甲狀腺癌。

診斷程序:

  • 測量血壓: 偵測有無高血壓的狀況
  • 測量腎絲球過濾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可能會比氮血症的出現更早發現腎功能的喪失

 

治療:

  1. 適當的健康照護(Appropariate health care):
  • 大多數病例:在門診進行治療即可,不需住院。
  • 晚期甲狀腺亢進併發充血性心臟衰竭:需要住院治療以穩定病情。
  • 執行放射性碘治療和手術治療的病患:需要住院治療。
  1. 手術:
  • 手術切除甲狀腺為唯一手術治療方式。
  • 以手術切除甲狀腺癌並不能治癒,但可能對於後續放射性碘治療有所幫助。
  1. 藥物:
  • 可用放射性碘(I-131)治療。
  • Methimazole(2.5–5 mg/cat PO q12–24h)是最常見的藥物,起始治療劑量應低於預期治療劑量,並逐步增加以盡量減少副作用。
  • Methimazole經皮貼片已上市且有效;在理想情況下,可先給予口服Methimazole使病畜穩定下來,再逐漸轉換為Methimazole經皮貼片。
  • Methimazole可能會造成厭食、嘔吐、皮膚搔癢、血小板減少症、肝病和甲狀腺功能低下,副作用可能發生在治療的最初幾週到幾個月內。
  • 從極低的起始劑量逐漸增加到治療劑量,可以減緩副作用的發生;逐漸轉換為Methimazole經皮貼片,也可以避免胃腸道的副作用。
  • 若病畜患有出血性疾病、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肝臟疾病,則不能使用Methimazole進行治療。
  • 若出現嚴重的心搏過速,可使用Atenolol治療。
  • 若病畜同時使用Phenobarbital,可能會降低Methimazole的效果。
  • 替代藥物:
  • Carbimazole-吸收後轉化為Methimazole,副作用可能比Methimazole少。
  • Ipodate-僅可用於短期治療,對大多數甲狀腺功能亢進的貓無效,大多數情況下不建議使用。

飲食(Diet):

  • 由於腸道新陳代謝加快和蠕動加快,因此優先選擇易消化的飲食。
  • 腸道吸收不良:會隨著甲狀腺功能亢進狀態的緩解而改善。
  • 補充維生素B12可能會有幫助。

 

飼主教育:

  • 貓的甲狀腺功能亢進很常見,且是可以由內科治療控制的。
  • 藥物治療及飲食限制是終生的。
  • 需要定期監測藥物劑量,並進行調整;注意藥物可能產生的副作用。
  • 需注意是否有其他併發症。
  • 狗的甲狀腺機能亢進通常是由惡性腫瘤造成,長期預後較差。
  • 若考慮手術切除甲狀腺,可能會有麻醉及副甲狀腺損傷的風險。
  • 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需要重複進行放射性碘(I-131)治療。
  • 甲狀腺功能亢進可能會掩飾其他疾病,如慢性腎臟疾病。

 

後續追蹤:

  • 無論選擇哪一種治療方案,治療後腎絲球濾過率(GFR)和腎功能可能會下降,但在甲狀腺控制後1個月內會穩定下來。
  • I-131:治療後1、3、6 和12 個月需進行完整的理學檢查、血壓測量、T4及其他血清化學檢查。
  • Methimazole:開始治療後,及每次劑量改變後的每2-4週,需進行完整的理學檢查、血壓測量、T4及其他血清化學檢查,直至T4濃度穩定在1至2.5μg/L之間。
  • 對於腎功能不全的貓,血清T4濃度應維持在參考區間的高值。
  • 甲狀腺切除術:手術後幾天內可能會出現低鈣血症,需注意有無喉頭麻痺。術後2-4週需進行完整的理學檢查、血壓測量、T4及其他血清化學檢查,然後每3-6個月檢查一次;甲狀腺切除後可能會導致暫時性甲狀腺功能低下,除非3個月後T4濃度仍然較低,否則不應在術後開始補充T4。

 

預期病程和預後:

  • 若無其他併發症產生,則預後良好。
  • 若用藥不當,服用Methimazole的貓可能會復發。
  • I-131 治療後,平均存活時間為4年。
  • Methimazole治療後,平均存活時間為2年。
  • 整體平均存活時間可達5.3 年。
  • 患有腎臟疾病的貓預後較差。
  • 罹患癌症的貓狗預後較差,最佳治療方式為是手術切除腫瘤後接受高劑量 I-131治療,復發率高。

 

結論:

由於甲狀腺機能亢進危及生命,建議對所有甲狀腺機能亢進的犬貓進行治療,同時治療相關的併發症。最初的臨床症狀可能不明顯,需要飼主密切觀察動物的臨床症狀,若出現多渴多尿、厭食、嘔吐、體重下降、過動、焦躁不安等症狀,必須盡快就醫做相關的臨床檢查,如血液學、血液生化學、尿液學檢查、影像學等,並對症治療以及控制病程的持續進展。若能越早診斷出疾病,且越早做好適當的疾病控制,便可延長疾病的進程,以及增加寵物的生活品質。

回列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