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隻皮癬菌病:全球性人畜共通疾病的挑戰與防控策略 ---無抗藥性疑慮的非化藥銀彈終於問世?

永鴻國際生技作為台灣動物製藥產業的先鋒,持續提倡綠色養殖理念,積極尋求非化學藥物的疾病解決方案。我們深信,唯有透過創新的生物技術,才能真正實現動物健康、環境友善與經濟效益的三贏局面。永鴻與台灣酪農攜手共同努力朝向永續經營的目標邁進。

 

前言

牛隻皮癬菌病(Cattle Dermatophytosis)是由皮癬菌屬真菌感染引起的重要皮膚疾病,在全球畜牧業中造成顯著的經濟損失。隨著集約化養殖模式的普及,此疾病不僅影響動物福利與生產效率,更因其人畜共通傳染的特性,對公共衛生構成潛在威脅。本文將綜合國際最新研究成果,深入探討牛隻皮癬菌病的病原特性、流行現況及防控策略,為我國畜牧業提供科學化的防疫指引。

病原特性與傳播風險

主要病原菌

牛隻皮癬菌病主要由疣狀毛癬菌(Trichophyton verrucosum)引起,約佔所有病例的95%以上,其次為鬚毛癬菌(Trichophyton mentagrophytes)。疣狀毛癬菌為嗜動物性皮癬菌,具有強烈的角質親和性,能夠侵犯毛髮和皮膚的角質層,造成典型的環形脫毛病變。

牛皮癬菌症。A頸部周圍, B頭部周圍, C軀幹周圍 出現灰白色脫屑病灶 [Yanan Guo, et al., 2020]

典型疣狀毛癬菌鏈狀型態 [Walid SM and Eman, 2018]

 

 

 

高度傳播性特徵

日本學者Takatori等人在1993年發表的重要研究中,首次系統性地探討了疣狀毛癬菌在犢牛群體中的傳播模式。該研究發現,病原菌不僅存在於有明顯病變的皮膚部位,在外觀正常的皮膚區域同樣可分離出活性菌株。具體而言:

無症狀帶菌現象:研究顯示58.6%的病變部位、34.8%的非病變部位,以及17.1%的健康犢牛皮膚中均可檢出疣狀毛癬菌。

隱性傳播風險:無症狀帶菌犢牛可能成為重要的感染源,增加疾病在牛群中的傳播風險!

環境污染持續性:病原菌孢子在環境中可存活數月至數年,透過飼料器具、柵欄等媒介物持續傳播,

這項研究揭示了牛隻皮癬菌病具有極高的隱性傳播潛力,即使外觀健康的動物也可能是重要的傳染源,這對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義。

 

病原菌生物學特性

疣狀毛癬菌具有以下重要生物學特性:抗逆性強,孢子對乾燥、低溫具有很強的抵抗力;生長緩慢,培養時間需2-3週,增加早期診斷的困難;宿主範圍廣,可感染牛、馬、羊等多種反芻動物及人類。

 

全球流行現況與人畜共通風險

歐洲地區流行特徵 義大利中部翁布里亞地區的大規模流行病學調查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歐洲流行現況資料。Agnetti等學者在2014年發表的研究中,對20個牛場的395頭牛和31名工作人員進行了系統性調查,結果顯示動物感染情況:6個月以下犢牛感染率高達71.7%;6個月以上成牛感染率為11%。疣狀毛癬菌從98.9%的有症狀牛隻中成功分離;20個調查牧場中的18個場均檢出病原菌。

人畜共通傳播證據 14名出現皮膚病變的男性工作人員均檢出疣狀毛癬菌陽性,

一例同時檢出疣狀毛癬菌和石膏樣小孢子菌的混合感染,確認了動物與人類之間的直接傳播鏈!此研究明確證實了牛隻皮癬菌病作為重要人畜共通疾病的公共衛生意義,特別是對畜牧從業人員的職業健康威脅。

 

 

亞洲地區新興挑戰

中國寧夏地區的最新研究數據顯示,隨著集約化養殖的發展,皮癬菌病在亞洲地區呈現新的流行特徵:總體盛行率達15.35%,犢牛感染風險顯著高於成牛;

冬季發病率最高,與圈養密度增加相關。頭頸部為主要發病部位,佔59.14%。

 

氣候與環境因子影響

流行病學資料顯示,以下環境因子顯著影響疾病傳播:

  1. 濕度:高濕度環境促進病原菌生長和傳播
  2. 密度:集約化養殖增加動物間接觸頻率
  3. 季節:冬季圈養期間傳播風險最高
  4. 衛生管理:不良的衛生條件加劇疫情擴散

 

臨床症狀與診斷

典型臨床表現

牛隻皮癬菌病的臨床症狀具有特徵性,主要表現為:皮膚病變特徵,圓形或橢圓形脫毛斑,直徑3-5公分;病變呈灰白色,表面覆蓋石棉樣鱗屑;病變邊緣略為隆起,中心逐漸癒合,多發性病變可融合成大面積感染區。

好發部位分布:頭頸部:38.71%(最常見);面部:20.43%;軀幹:10.75%;全身性:9.68%;全身症狀,搔癢程度輕微或無搔癢。生長遲緩,飼料轉換率下降,毛質粗糙,光澤度降低,嚴重病例可能出現繼發性細菌感染!

 

治療與防控策略/藥物治療現況與限制

現行治療藥物:目前核准用於牛隻皮癬菌病治療的藥物極為有限,主要包括:

恩康唑(Enilconazole):唯一獲得許可的治療藥物,屬於唑類抗真菌劑。

治療方案與限制 需要2-3週連續施藥,僅能殺滅表面感染,對孢子殺滅效果有限。以乳化洗劑形式外用,可滲透毛囊但受表面結痂影響,對嚴重結痂病例滲透力不足。抗藥性問題新挑戰 隨著藥物使用頻率增加,抗藥性問題逐漸浮現:治療失敗率呈上升趨勢,部分菌株對唑類藥物敏感性下降,缺乏替代性治療藥物。新藥研發週期長,成本高昂。

 

生物寄生技術開啟無化學藥物防治新紀元

突破傳統治療限制的創新技術,一項來自捷克的革命性生物技術—Pythium oligandrum生物寄生療法,為牛隻皮膚病防治帶來了全新解決方案。這項專利技術以「以菌制菌」的自然生物機制,為畜牧業開啟了無化學藥物治療的新時代。

精準鎖定病原菌:這種微觀真菌具有天然的病原菌識別能力,能夠準確鎖定疣狀毛癬菌、小孢子菌等致病真菌,並以其寄生菌絲穿透病原菌細胞。

高效營養掠奪:一旦入侵成功,寡雄腐霉菌會迅速汲取病原菌體內的氮、碳及各種營養素,用於自身繁殖,徹底削弱病原菌的生存能力。

天然抑菌酵素:除了直接寄生作用外,該菌還能分泌具有抑菌效果的天然酵素,創造不利於病原菌生長的微環境。

自動清除機制:最令人讚嘆的是,當所有病原菌被消滅後,寡雄腐霉菌會自動隨著皮膚、毛髮的自然脫落而離開宿主,不會在體內殘留。


牛皮癬菌應用生物技術—Pythium oligandrum生物寄生療法前後對照圖。(左圖:治療前;右圖:治療後)

 

展望產業發展新契機

Pythium oligandrum技術的問世,不僅為牛隻皮膚病治療提供了劃時代的解決方案,更為整個畜牧業帶來了以下發展機遇:

綠色養殖轉型:符合國際減抗趨勢,助力養殖業朝向永續發展目標邁進。食品安全提升:零化學殘留特性,提升畜產品食安等級,增強消費者信心。成本效益優化:長期使用無抗藥性問題,降低反覆治療成本,提升養殖效益。

永鴻相信,隨著這項技術在台灣的推廣應用,必能為養殖戶帶來更安全、更有效、更環保的皮膚病防治方案,進而提升台灣畜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為產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與希望!

 

回列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