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犬隻下痢(diarrhea)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症狀,指的是糞便中水分過多,而造成性狀改變(如糊狀、液體狀)和排便頻率的增加,通常反映消化道系統的異常。然而,犬隻下痢並非單一疾病,而是多種潛在病因的表現。下痢可能是短暫性、輕微的,也可能是長期、嚴重的,若未及時處理,可能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甚至威脅生命。
遇到犬隻有下痢情形時,除了必須先瞭解是急性還是慢性問題,也要分辨該下痢是源自大腸還是小腸。
以病程來分:
- 急性下痢(Acute diarrhea):持續時間短(通常小於2週),病程發展迅速。
- 慢性下痢(Chronic diarrhea):持續超過3週或反覆發作,可能提示慢性疾病或系統性問題。
以病變部位來分:
- 小腸性下痢(Small intestinal diarrhea)
- 特徵:大量稀便,排便頻率正常或僅輕微增加,可能伴隨體重減輕和吸收不良(如脂肪便)。
- 大腸性下痢(Large intestinal diarrhea)
- 特徵:少量多次排便,糞便含黏液或血液,可能出現便急(tenesmus)及裡急後重(straining),較少伴隨體重減輕。
- 混合型下痢(Mixed diarrhea)
同時出現上述兩種特徵,代表病變可能影響多個腸段。
一、下痢的病因
- 飲食
- 常常造成急性下痢。
- 快速改變食物種類可能導致胃腸道適應不良,例如由乾飼料轉為生肉或高脂肪餐。(在幼犬常見此類問題。)
- 食物過敏或不耐受:某些犬隻對蛋白質、乳糖或穀物成分過敏時,表現為下痢。
- 食物中毒或變質:食用腐敗食物或飲食品質不良。
- 寄生蟲
- 如蛔蟲、鉤蟲、鞭蟲、球蟲或梨形鞭毛蟲(Giardia)。
- 儘管如此,即便由病史得知疫苗接種及驅蟲史是完整的,獸醫師還是不能完全排除有寄生蟲及病毒感染的可能性!
- 感染性疾病
- 病毒感染:如犬小病毒(canine parvovirus)[常見於幼犬,下痢便帶腥臭味]和冠狀病毒(canine coronavirus)[較少見],常伴隨血便和嘔吐。
- 細菌感染:沙門氏菌(Salmonella spp.)、會產生verotoxin的大腸桿菌(E. coli)、產氣莢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常引起大腸性下痢]或弧菌(Campylobacter jejuni)引起的腸炎。
- 立克次體感染:鮭魚中毒[跟區域性的盛行率相關]。
- 炎症性腸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 IBD是一種由免疫系統異常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特徵是腸壁浸潤炎症細胞(如淋巴細胞、將細胞或嗜中性球),造成間歇性下痢、嘔吐和體重下降及食慾不振。診斷此疾病須結合臨床症狀,並排除其他病因,也可透過超音波影像檢查及腸道活檢確診。
- IBD犬隻的常見超音波影像特徵:非對稱性或對稱性腸壁增厚(Intestinal Wall Thickening),但腸壁的分層通常仍可辨識。腸壁增厚的範圍和程度因病變的嚴重程度和病理類型(如淋巴漿細胞性炎症或嗜酸性炎症)而異。小腸(特別是十二指腸和空腸)是最常見的部位,在某些病例中,大腸也可能增厚。增厚的腸壁通常代表腸道炎症,但需要與腫瘤性病變(如腸道淋巴瘤)做區分。
- 圖片為超音波檢查下(sagittal plane),增後的空腸腸壁(正常的空腸腸壁厚度應在2.0-3.0 mm)

5. 腫瘤或消化道阻塞
腸道腫瘤、異物阻塞(如吞食玩具、骨頭)、腸套疊干擾糞便的正常通過,導致下痢或便秘交替。
6. 使用抗生素相關
長期或不當使用抗生素可能破壞腸道微生物群,造成腸道細菌失衡和下痢。
7. 全身性感染或全身炎症反應
敗血症、全身性感染或器官炎症(如胰臟炎)可影響腸道功能,導致下痢。
8. 內分泌疾病
腎上腺皮質功能不足(Addison's disease):低鹽分和電解質失衡常表現為慢性下痢。
甲狀腺功能亢進或糖尿病:代謝異常可影響胃腸蠕動和消化吸收。
9. 肝臟或腎臟疾病
肝臟解毒功能不足或腎功能衰竭可導致毒素堆積,影響腸道健康。
10. 胰外分泌不足(Exocrine pancreatic insufficiency, EPI)
慢性小腸性下痢伴隨體重減輕,偶見低白蛋白血症(血清白蛋白<2.0g/dL)
11. 壓力相關因素
犬隻在搬家、長途旅行或遭遇心理壓力時可能出現短暫性功能性腹瀉。
-
二、診斷程序
引起犬隻下痢具有多因性,因此在下診斷前需要詳細的病史調查、臨床檢查和實驗室檢測,以下為常用的診斷步驟。
-
1. 病史調查
-
詢問飼主關於犬隻的飲食、生活環境、疫苗接種和驅蟲史,特別是近期是否有食物改變、不當飲食或與其他動物接觸的情況。
-
對於協助獸醫師去釐清下痢原因而言,病史的詢問尤為重要!有時候藉由詢問狗狗平常的照顧方式,可以更快速的診斷出病因,並對症治療。
-
2. 臨床檢查
-
觀察腹瀉的性狀(如是否含血、黏液、脂肪),以及排便頻率和其他全身症狀(如嘔吐、發燒),詢問體重的變化。
-
觸診腹部,檢查腸道是否有異常腫塊或疼痛,直腸觸診末段腸道是否異常,仔細檢查肛門口附近並觀察排便是否有裡急後重的情形,去與會陰疝氣、直腸腫瘤、前列腺腫大等問題做區分。
-
3. 糞便檢查
-
糞便顯微鏡檢查:確認是否有寄生蟲卵或寄生蟲。
-
糞潛血檢測:有些糞便外觀並無明顯帶血,可做糞潛血協助診斷。
-
糞便培養:檢測致病細菌。
-
糞便PCR:檢測病毒或特定病原基因片段。
-
4. 血液檢查
-
完全血球計數(CBC):檢查是否有貧血或炎症指標。
-
血清生化檢查:評估肝、腎功能、血清白蛋白及電解質失衡。
-
內分泌檢測:檢測腎上腺皮質功能和甲狀腺功能。
-
血清TLI:懷疑EPI時可將禁食後採集的血清送檢,是針對EPI最具敏感性及特異性的檢測。
-
5. 影像學檢查
-
腹部X光:排除異物阻塞或腫瘤。
-
腹部超音波:檢查腸壁厚度、淋巴結腫大或腹腔積液。
-
6. 其他特殊檢查
-
腸道內視鏡:直接觀察腸道內部病變並進行活檢。
-
腸道活組織檢查:確診IBD或腫瘤類型。
-
三、治療方式
狗下痢的治療需要根據病因進行針對性處理,同時注重支持療法以緩解症狀和防止併發症。
- 1. 針對性治療感染性下痢
- 抗生素治療:對細菌感染性腹瀉應選擇敏感抗生素。
- 抗寄生蟲藥物:使用驅蟲劑(如Fenbendazole或Metronidazole)治療寄生蟲感染。
- 抗病毒治療:目前病毒性腸炎多採取支持療法,無特效抗病毒藥物。
- 2. 飲食管理
- 禁食與恢復飲食:急性腹瀉時可暫時禁食12-24小時,之後餵食易消化的低脂飼料或處方罐頭,剛開始餵食也不要給予平時的份量。
- 特殊處方飼料:慢性IBD患者可考慮低過敏性飼料或腸道專用飼料。
- 3. 系統性疾病治療
- 糖皮質素(如Prednisone)治療IBD。
- 糖尿病或腎上腺功能不足患者需同時進行內分泌疾病的管理。
- 胰外分泌不足犬隻補充胰臟酵素及葉酸。
- 4. 支持療法
- 輸液療法:靜脈注射電解質補充液以矯正脫水及矯正流失的電解質。
- 益生菌補充:促進腸道微生物平衡。
- 止瀉藥物:如Loperamide,但需謹慎使用!避免掩蓋潛在病因,且禁止使用在感染性的下痢。
- 四、與飼主的溝通與衛教
-
1. 正確的飲食管理
- 避免犬隻攝入變質食物或人類不適合的食品,飲食改變需慢慢進行。
- 2. 定期疫苗接種和驅蟲
- 確保犬隻接受定期疫苗注射及體內外寄生蟲的防治。
- 3. 維持清潔環境
- 避免犬隻接觸污染水源或糞便,以減少感染風險。
- 4. 壓力管理
- 為犬隻提供穩定的生活環境,減少環境改變對其心理的影響。
-
五、結語
-
下痢是犬隻極為常見的臨床問題,但其病因複雜,可能涉及多個系統性疾病,也可能同時有其他腸胃道症狀如嘔吐、裡急後重等等。獸醫師在面對下痢病例時,需綜合考慮病史、臨床檢查及輔助檢查結果,以明確病因並制定合理的治療計劃。同時,也要讓飼主了解預防措施的重要性,以降低犬隻患病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