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豬學堂第三課:分娩舍的紛紛擾擾

解析產房母豬及仔豬的困擾

母豬篇:產後泌乳障礙,小豬生長停擺!
母豬產後使用Tolfenamic acid,有助於提升仔豬生長表現並降低死亡率

 

  近期,巴西的研究員評估了初產母豬產後給予Tolfenamic acid(福托寧®)對於治療產後泌乳障礙症候群(postpartum dysgalactia syndrome,PPDS)的效果。
  初產母豬和經產母豬如發生產後泌乳障礙症候群時,會使產後初乳和乳汁的分泌量不足,進而使仔豬因飢餓導致死亡率增加,也會增加母豬生殖道和乳房的感染風險。產後使用Tolfenamic acid(福托寧®)或Flunixin 這類的非類固醇藥物(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drugs,NSAIDs)對於緩解疼痛與不適感有很大的幫助。

數據蒐集(Data collection)
  本次巴西研究中,共有319 頭新母豬與其仔豬進行評估試驗,所有的新女豬都在189-285天之間進行配種。在生產當天,由研究人員隨機將初產母豬與其仔豬分成兩個組別,分別為使用Tolfenamic acid 處理的試驗組(157 頭)與不做任何處理的對照組(162 頭)。試驗組於產後給予每頭母豬10ml 的Tolfenamic acid,並記錄所有的生產數據,也會評估母豬產後的直腸溫度變化及外陰部分泌物的狀況。當有母豬於產後第1 至3 天中的體溫高於39.5℃ 並伴隨有外陰分泌物,即判定該母豬有產後泌乳障礙症候群的情形發生。本研究中也有紀錄了仔豬下痢、存活和死亡的數量,以及仔豬死亡的原因。

使用Tolfenamic acid 預防性給藥(Preventative administration of tolfenamic acid)
  產後泌乳障礙症候群通常很難被診斷,因此使用Tolfenamic acid 進行預防性治療很重要,不僅可以緩解母豬分娩的疼痛與壓力,也能改善母豬的健康與福利。此外Tolfenamic acid 也可與抗生素合併使用,輔助治療因病原感染所引發的產後泌乳障礙症候群問題。
  雖然本研究試驗中,Tolfenamic acid 因沒有與其他抗生素合併使用,所以對於產後泌乳症候群的發生沒有影響,但對於仔豬的生長性能卻是有正面的效果。初產母豬使用Tolfenamicacid 後,讓初產母豬所承受的生產壓力與乳房疼痛變小,因而改善初產母豬的生產福利,提高了母豬對於仔豬的接受度,讓仔豬能獲取足夠的初乳與乳汁。此外使用Tolfenamic acid 處理的試驗組,其整窩的日增重增加,雖然對仔豬的下痢發生率沒有影響,但在18 日齡仔豬的死亡率較對照組降低了0.41%。

結論(Conclusions)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針對產後的初產母豬給予Tolfenamic acid 預防性處理,雖不會影響初產母豬發生產後泌乳障礙症候群的情形,但對於仔豬有正面的效果,有助於改善仔豬的生長表現。

疾病小檔案-產後泌乳障礙症候群(postpartum dysgalactia syndrome,PPDS)
  母豬產後疾病問題(產後泌乳障礙症候群)對於母豬的照護和仔豬的生長、健康狀況及死亡率有很大的影響。通常分娩後的泌乳問題,並不會表現出所有的症狀(乳腺炎、子宮炎及無乳症),而是多種因素的複合症狀,也因此描述母豬產後疾病的名稱有很多種,如:乳腺炎-子宮炎-無乳症(mastitis–metritis–agalactia,MMA)、無乳毒血症(agalactiatoxemica)、分娩後敗血症和毒血症(puerperal septicemia and toxemia)等,而產後泌乳障礙症候群(PPDS)是近期關注度較高的母豬產後問題。

             

PPDS 是一種多因素的綜合症
  沒有確切的病因診斷.不具傳染性且所有胎齡的母豬皆有可能發生,其發生的嚴重程度及發病率因牧場而異,不論是管理良好或較差的牧場之母豬都可能會出現這個問題。母豬有PPDS 問題時,會因泌乳障礙加上乳腺疼痛而維持趴臥並遮住乳頭拒絕哺乳。當母豬處於側臥及趴臥狀態,再加上因乳汁獲取不足而虛弱的小豬,就很容易造成小豬被壓死的情形,據研究指出,患有PPDS 的母豬,其產後第一周內仔豬的死亡率可增加5 % 至38.6 %。

PPDS 主要特徵
  容易發生在母豬產後12-48 小時,其泌乳量突然下降.影響出生仔豬初乳或乳汁的攝取。母豬可能於產後12-14 小時內看起來沒有明顯異狀,仍會採食、飲水及哺乳,但隨後突然出現發燒(直腸溫度>39.5℃)、泌乳量急速下降、沒有食欲、乳腺疼痛(腫脹、發熱、變硬)等情形,受到PPDS 影響的母豬其乳汁的pH 值也會從6.4-6.5 上升至7.0-7.2 之間。有些母豬可能會出現便秘或是在乳房周圍有膿疱及紅斑等病變。
PPDS 帶來的挑戰不在於治療方案,而是預防及早期診斷
  判斷母豬是否發生PPDS 問題,最重要的關鍵在於平日的監測及觀察母豬產後的細微變化。PPDS 的診斷依據為:母豬產後12-48 小時內體溫升高(>39.5℃)、母豬乳房變化(發紅、腫脹、硬化)或母豬與仔豬的行為明顯異常,特別要注意母豬的生產情況,如果因產仔數多導致產程過長或不順暢,很可能會大幅增加PPDS 發生的機會。

PPDS 的治療方案可使用抗生素搭配非固醇類消炎藥物
挑選廣效性的抗生素來控制不同的細菌感染問題,如青黴素類(安莫西林長效注射液、安喜® 乾粉注射劑、安莫西林® 20% 及50%、安膜西林® 20% 及50%)、四環素類(多剋星®、特喜®、特新®、歐羅肥® 15.4%)、磺胺劑類(炎靈®、力菌® 散、歐羅肥®STP500、歐羅肥®SP500)、喹諾酮類(炎服樂®、伏菌® 散、富力星®)等;非類固醇藥物(NSAIDs)可使用Tolfenamic acid(福托寧®)或Flunixin meglumine 來減輕產後的疼痛及發炎症狀。
母豬受到PPDS 影響時最有效的策略
  在其仔豬生長受到影響前,將較健康的仔豬與其他健康母豬調換與寄養,但弱小的仔豬還是建議留在原本的母豬身邊。在母豬泌乳障礙的部分,可使用Oxytocin(催生素注射液),刺激乳腺分泌乳汁.建議間隔2 至3 小時施用一次Oxytocin(催生素注射液),連續施用4-5次,每頭母豬的建議使用劑量為5-10 IU,有助於刺激及修復母豬泌乳障礙問題。

 

仔豬篇:產房下痢困擾多,及早預防不要拖!
哺乳豬常見的消化道問題 

  消化道系統的問題仍是目前眾多豬隻疾病中,很重要也很難纏的問題之一,哺乳與保育階段常因消化道疾病而導致豬隻死亡,進而對育成率也有很大的影響。常見好發於哺乳豬的消化道疾病有病毒性、細菌性及寄生蟲性感染,不同疾病之症狀區別如表一所示,豬群感染後嚴重影響豬群消化道健康,不僅致使豬隻死亡,也影響了豬場的產能。

產氣莢膜梭菌對哺乳豬的危害
  產氣莢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是厭氧的革蘭氏陽性桿菌,普遍存在於環境或是土壤中且對環境有高度的抵抗性,所以容易引隱藏於豬場環境中。產氣莢膜梭菌可以產生多種毒素,依其產生的不同毒素又可將產氣莢膜梭菌區分為Type A 到G 等7 種毒素型別,在豬主要以產氣莢膜梭菌Type A 跟C 為主,造成新生小豬出血及壞死性腸炎的問題。
  新生仔豬發生產氣莢膜梭菌最主要的感染源為母豬的糞便,其次為接觸感染。當豬隻經口食入產氣莢膜梭菌病原後,其會附著在小腸絨毛上皮進行增殖,並釋出毒素造成腸管的破壞,導致小豬腸道黏膜出血、壞死,引發全身性的敗血或菌血症死亡。
  產氣莢膜梭菌Type C 感染後的臨床症狀分為甚急型、急性型及慢性型三種階段(表二),甚急性期感染於小豬出生10 小時後發病,豬呈現虛弱且不願移動,大多時候並無明顯臨床症狀,但容易突發死亡或因虛弱而被母豬壓死。急性期感染好發於1-3 日齡左右的豬隻,在感染後1-2 天會出現血沫樣下痢,病豬呈現虛弱且快速死亡。慢性期感染的豬隻會出現持續一周以上的間歇性下痢,排出灰黃色如洗米水樣的痢便,糞便中含有壞死的細胞碎片或黏膜殘渣,病豬明顯消瘦且虛弱,最終死亡。

梭菌的預防策略
  防控要點為提供良好的環境,確實的清洗及消毒分娩舍空欄很重要,可以有效降低環境中之病原濃度;做好生物安全管控,人員進入不同畜舍時,務必要更換或消毒雨鞋及器械;母豬飼料預防性加藥,投予有效的抗菌藥品,減少母豬糞便的帶菌量,降低哺乳仔豬梭菌感染的風險。
  多肽類抗生素(倍猛得®、梭痢滅®)及硫肽類抗生素(鴻喜®)是預防梭菌之首選藥物,多肽類主要作為影響細菌細胞壁上的磷離子傳遞,阻斷肽聚醣的合成作用,導致細菌之細胞壁結構破裂、變形而使細菌凋亡;硫肽類則作用在細菌蛋白質合成,常用於畜禽飼料中預防梭菌問題及改善飼料效率。其他抗菌藥品也可與多肽類和硫肽類抗生素合併使用,加強處理梭菌問題,如:青黴素類(安莫西林20%&50%,安膜西林®20%、30%&50%),頭孢子素類(飼福® 散),林可醯胺類(林可黴素400 散、力肥® 散、快賜大® 水溶散、金旺®110、金旺®S110、金旺®SH220)等。

大腸桿菌對哺乳豬的危害
  大腸桿菌是革蘭氏陰性菌,為腸道內的常在菌,亦可存在於土壤、水及腐敗的食物中。當仔豬的免疫力下降、緊迫以及離乳時腸道菌叢環境改變等因素,都會促使消化道內病原性大腸桿菌異常的大量增殖,並吸附在腸道上皮細胞快速繁殖,隨後分泌毒素,導致腸道上皮細胞不斷分泌,而造成下痢。
  大腸桿菌通常發生於0~4 日齡至2-3 周齡仔豬,主要有兩個致病型別,腸毒素型大腸桿菌(ETEC)及腸病原型大腸桿菌(EPEC),且具病原性大腸桿菌都會帶有特別的表面菌毛,在豬常見的有K88、K99、987P、F41 等,具有這些菌毛的大腸桿菌,在通過小腸時特別容易吸附在小腸上皮,藉由不斷的刺激腸管細胞,導致腸腔的離子與水分過度排出,引發小豬下痢及脫水。大腸桿菌一年四季皆可能會發生,不同階段的豬群感染後會有不同的症狀發生,當豬隻感染日齡越小,其感染後的死亡率就越高(表三)。

大腸桿菌的預防策略一:優化母豬腸道菌叢
  母豬的腸道菌叢狀態很重要,正常生理狀況下,腸道內的菌叢會與壞菌維持平衡。因此在母豬飼料中添加抗菌藥品或維持消化道機能的產品來優化母豬的腸道菌叢,不僅減少母豬的排菌量,更可以降低環境中的病源濃度,減少仔豬感染的風險。
  適時的使用抗菌藥品,能有效減少腸道大腸桿菌的濃度,減少糞便中的帶菌量,讓環境的中的感染壓力降低,可選用的抗生素有青黴素類(安莫西林20%&50% 、安膜西林®20%、30%&50%),頭孢子素類(飼福® 散),喹諾酮類(伏菌® 散、富力星®),氨基糖苷類(健大® 黴素散、特新® 散),磺胺劑類(力菌® 散、歐羅肥®STP500、歐羅肥®SP500),林可醯胺類(力肥® 散、快賜大® 水溶散、金旺®S110、金旺®SH220)。
  選用維持消化道機能的保健產品,除了幫助腸道消化蠕動外,也能調整節腸道酸鹼值,打造好菌合適的生長環境,可於飼料中添加復合酯化的短鏈及中鏈脂肪酸(億諾福NovoVitalDry);酸化劑(肥肥酸®AP);單方或複方益生菌(勇又強®、勇又順®、勇淨肥®);酵素與植萃類(福碩酶®、植樂酶®、安腸敏®),幫助母豬穩定的腸道菌群,減少致病菌的入侵,給母豬一個健康的消化道系統。
大腸桿菌的預防策略二:初乳的攝取與產房保溫
  母豬的初乳中含有小豬成長所需的必需胺基酸、營養物質與對抗病原的抗體,甫出生的小豬,其小腸間隙是打開的狀態,能夠讓初乳中的抗體直接被吸收,進入血液循環以保護小豬不被細菌或病毒感染,但小腸間隙會在出生後18-20 小時關閉,因此出生小豬是否有攝取初乳及攝取的量攸關著日後的健康狀態。
  新生小豬的最適溫度約莫在31-35℃ 左右,一旦小豬受到風寒,可以察覺到小豬的活動力下降且反應遲鈍,且對外在環境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引發感染。透過高低溫度計可以來監測產房的保溫是否足夠,如果產房內的最高與最低溫度差異過大,則可能要注意是否夜間有賊風吹入,導致溫度下降,並加強保溫措施。

大腸桿菌的預防策略三:選用合適的抗菌劑
  可在離乳前後的飼料中添加藥品,預防細菌感染,針對問題嚴重的豬隻則可以使用針劑治療,減緩疾病持續擴散。有效針對大腸桿菌問題的抗生素有:青黴素類(安莫西林長效注射液、安莫西林20%&50%、安膜西林®20%、30%&50%),頭孢子素類(賜來富®、賜來好®、飼福® 散),喹諾酮類(炎服樂®、伏菌® 散、富力星®),氨基糖苷類(健大® 黴素散、特新® 散),磺胺劑類(炎靈®、力菌® 散、歐羅肥®STP500、歐羅肥®SP500),林可醯胺類(力肥® 注射液、力肥® 散、快賜大® 水溶散、金旺®S110、金旺®SH220)。

  除了使用抗生素治療外,出生仔豬可經口補充營養(億仔富Pro-Start),提供仔豬易消化吸收的能量與營養,促進腸道發育,提升窩仔整齊度;針對下痢問題也可口服使用富含單寧酸之複合植物萃取補充劑(億痢寧TanniFit Plus),單寧酸能夠幫助腸道組織修復及抗發炎,收斂腸道並穩定水分吸收,加速修復下痢仔豬的體力,減少繼發感染的問題。

總結
  控制哺乳豬的細菌性下痢問題與環境衛生及管理策略相關,減少細菌病原於腸道或是環境中增殖,並注意產房的環境管理,確保仔豬出生時有攝取足夠的初乳,獲得大量的母體抗體,提升小豬的免疫力。不管是面對大腸桿菌還是產氣莢膜梭菌的威脅,在預防策略上需從母豬著手,提供良好的免疫力,減少環境中的菌量濃度及感染壓力,此外加強產房的管理,也減少消化道的問題發生,降低疾病的危害,營造良好的生長環境,讓仔豬健康長大。

 

 

 

 

資料來源
1. 張文發。腸型大腸桿菌症。建盈養豬第7 期。
2. 張聰洲、林正忠、簡茂盛、李維誠、蔡信雄。實用常見豬病防治圖說。
3. 陳世平、孫豫芬、黃玉明譯。豬隻訊號® -仔豬。
4. 劉朝鑫、謝文逸、許晉賓、林志勳、余碧。(2015)。豬隻飼養管理與安全用藥手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
5. Francisco A. Uzal and J. Glenn Songer. Diseases of swine. 11th ed. (2019). p.792-806.
6. John M. Fairbrother and Éric Nadeau. (2019). Diseases of swine. 11th ed. p.807-834.
7. Andrea Luppi. Porcine Health Management (2017)
8. John M. Fairbrother and Éric Nadeau. Diseases of swine. 11th ed. (2019). p.807-834.
9. Andrea Luppi. Swine enteric colibacillosis: diagnosis therapy and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2017). Porcine Health Management.
10. Nicole Kemper. Update on postpartum dysgalactia syndrome in sows.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2020).
11. B. Balamurugan and R. Selvarani. Postpartum Dysgalactia Syndrome in Swine-An Updat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rrent Microbiology
and Applied Sciences. (2020).
12. André Maurício Buzato, et al,. Effect of tolfenamic acid in postpartum gilt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ir piglets. Semina: Ciênc. Agrár.
Londrina. (2023).
13. https://www.pet100pa.com/pharmacy_supply/detail/178
14. https://www.msdvetmanual.com/reproductive-system/postpartum-dysgalactia-syndrome-and-mastitis-in-sows/postpartum-dysgalactiasyndrome-
and-mastitis-in-sows
15. https://www.pigprogress.net/health-nutrition/health/tolfenamic-acid-boosts-piglet-performance-and-reduces-mortality-in-postpartum-gilts/

回列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