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貓的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

汪喵保健室

定義

以皮膚發炎及搔癢為特徵的遺傳性皮膚病,是一種慢性且會反覆發作的皮膚疾病。

臨床症狀和免疫球蛋白(IgE) 相關,發病常常是因為環境過敏原造成。

需與其他類似於異位性皮膚炎的皮膚疾病進行區別診斷。

病理生理學

犬貓皮膚暴露於環境過敏原中,導致大量免疫球蛋白(IgE) 的產生,當動物再次暴露於相同的環境過敏原中,會使肥大細胞脫顆粒,並激活TH2 淋巴球的產生,使發炎細胞激素、趨化因子、組織胺、蛋白水解酶等化學介質大量製造,進而造成皮膚發炎。

在狗,許多基因缺陷會造成異位性皮膚炎;在貓則沒有詳細報告。

皮膚屏障功能的缺陷也可能使動物更容易造成異位性皮膚炎。

在狗,表皮脂質層的屏障受損,可能導致過敏原更加容易滲透入皮膚,並且增加經皮水份散失(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TEWL);絲聚蛋白(filaggrin) 的缺失也和表皮屏障受損相關。

在貓,則可能不像狗有這麼大的相關性。

免疫缺陷

在狗,急性的皮膚病變可能與TH2 淋巴球活性的增加有關,而慢性的皮膚病變則與TH1細胞激素有關;TH2 與TH1 的不平衡、調節性T 細胞(Regulatory T cell) 功能異常也會造成異位性皮膚炎。

在貓,免疫功能障礙可能與異位性皮膚炎相關,但細胞激素傳導的路徑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

細菌超級抗原(superantigen)、自體抗原(auto-antigens) 的釋放可能會使角質形成細胞(keratinocyte) 的損傷,進而造成馬拉色菌(Malassezia) 的增生與感染。

影響器官

眼睛、呼吸系統、皮膚與外分泌系統

遺傳學

在狗,與基因影響相關

在貓,遺傳傾向(inherited predisposition) 則較不清楚。

發生率/盛行率

在狗,估計約佔總族群的3–27%。

在貓,發生率與盛行率則低於狗。

地理性分布

在狗為全球性分佈,局部因素影響症狀的季節性、嚴重程度和持續時間。

好發品種

● 狗:波士頓㹴犬、拳師犬、凱恩㹴、中國沙皮犬、可卡犬、西班牙獵犬、大麥町、英國鬥牛犬、英國塞特犬、美國史特富郡㹴、拉薩犬、迷你雪納瑞、哈巴狗、西里漢姆㹴、蘇格蘭㹴犬、西高地白梗、剛毛獵狐㹴、拉布拉多獵犬。

貓:阿比西尼亞貓、德文雷克斯貓、短毛貓。

好發年紀

狗:6 個月至3 歲。

貓:6 個月至2 歲,通常小於3 歲。

症狀

整體來說沒有明顯的原發性病變,通常都為自我舔舐造成的二次性病變。

病史

搔癢

發病年齡早

剛開始可能為季節性的發病,反覆出現皮膚或的耳朵感染,症狀會隨著時間而惡化

皮膚病變常見位置

狗最常見於趾間、腕骨/ 跗骨附近區域、口吻部、眼周、腋窩、腹部及耳廓;超過40%的犬隻為全身性的病變。

貓最常見於頭頸部、口腔、腹部、側胸及後肢。

皮膚的病變種類

狗:皮膚脫毛、紅斑、丘疹、結痂、色素沉著、苔蘚化、乾燥性或油性的脂漏性皮膚炎或多汗症。

貓:粟粒狀皮膚炎(在皮膚上出現小顆的結痂丘疹)、脫毛、嗜酸性肉芽腫綜合症(皮膚出現惰性潰瘍、嗜酸性肉芽腫及嗜酸性斑塊)。

皮膚、耳朵常見經常復發的慢性細菌性及酵母菌感染。

呼吸道症狀、結膜炎、瞼緣炎也經常發生。

造成皮膚病變的因子

花粉

黴菌孢子

馬拉色菌(Malassezia)

室內灰塵和儲藏室的蟎蟲

人類/動物的皮屑

昆蟲

當動物暴露在過敏季節長、黴菌孢子及花粉含量高的環境中,便可能造成皮膚炎,且因皮膚的過度敏感化而反覆感染。

區別診斷

食物不良反應

跳蚤叮咬過敏

疥癬

細菌性毛囊炎

酵母菌皮膚炎

接觸性皮膚炎(過敏性或刺激性)

血液學

在狗,嗜酸性白血球血症(eosinophilia) 較為罕見,除非併發跳蚤感染。

在貓,常見嗜酸性白血球的增多。

診斷程序

透過病史、身體檢查、並排除區別診斷,可進行血清學/皮內測試(IDT) 輔助。

血清學之過敏試驗:測量血清中過敏原特異性IgE。

優點為進行容易,且不需要侵入性的操作及鎮靜;在併發其他感染、使用藥物進行治療中的病例結果較不受影響。

缺點為較難辨識過敏原,結果受實驗室的品管而異。

皮內測試(IDT):經由皮內注射過敏原,形成皮內的浮腫斑塊。

優點為可以快速知道不同過敏原對於器官的影響。

缺點為需要有經驗的獸醫師來判讀結果、動物需要侵入性的操作及鎮靜,且需要停藥期、併發其他感染的病例中結果容易受影響

病理學檢查

皮膚切片(Skin biopsy):可用於排除其他的區別診斷。

不具診斷病徵性(pathognomonic), 通常可見表皮血管旁皮膚炎(superficial perivascular dermatitis),伴隨淋巴球的胞吐作用(Exocytosis) 及嗜酸性球的增多,並常繼發細菌性毛囊炎。

治療與飼主教育

適當的健康照護、盡可能避免接觸刺激性過敏原、選擇富含必需脂肪酸的飲食可能對動物有益。需和飼主溝通異位性皮膚炎和遺傳相關、為漸進性且不可完全治癒。

藥物的選擇

免疫療法(脫敏療法)

以皮下或舌下給予致病過敏原,過敏原的選擇根據過敏測試結果、患者病史、以及環境過敏原的種類決定。此免疫治療方案未標準化,且各個臨床獸醫師之間差異很大。為大多數情況下的首選治療,能成功減少50–90% 的搔癢,在狗和貓的治療時間為3 個月至1 年;如有效,可能終生持續。

少數病例可能出現過敏反應(如腹瀉、蕁麻疹、臉部腫脹),注射後1 小時內需密集監控。

Cyclosporine(Atopica® 為首選) 

狗:5 mg/kg/ 天

貓:7 mg/kg/ 天

能在一到四週內見效,獸醫師可依據效果調整給藥頻率與劑量。

需進行血檢監控,貓建議飼養於室內,且不要餵食生肉。

副作用以嘔吐和腹瀉最為常見,可能造成齒齦增生及多毛症。

類固醇:可用於短期治療,並建議調整到最低劑量。

狗:prednisolone 1 mg/kg/ 天(口服)

貓:prednisolone 2 mg/kg/ 天(口服)

抗組織胺:效果可能不如類固醇,需要兩週的時間才見效。

狗:

cetirizine 1 mg/kg(口服1 天1-2 次)

chlorpheniramine 0.4 mg/kg(口服1 天2-3 次)

diphenhydramine 2.2 mg/kg(口服1 天2-3 次)

amitriptyline 1–2 mg/kg(口服1 天2 次)

貓:

cetirizine 5 mg/ 每貓(口服1 天1 次)

chlorpheniramine 2 mg/ 每貓(口服1 天2 次)

amitriptyline 5–10 mg/ 每貓(口服1 天1 次)

diphenhydramine 在貓可能引起瞻妄(paradoxical excitation),不建議使用

副作用為產生嗜睡感,在心律不整的動物要小心使用。

Oclacitinib (Apoquel® 安癢快)

狗:

起效時間/反應類似糖皮質激素

0.4–0.6 mg/kg 口服1 天2 次,持續14 天,再改成口服一天1 次以維持。

不適用於1 歲以下的犬隻,可能會導致現有的皮膚寄生蟲感染。

貓:

為仿單標示外使用,短期研究報告顯示有效,但可能需要更高的劑量。

Lokivetmab (Cytopoint® 安逸膚)

僅在狗使用,注射IL-31 單株抗體,需每四至六周注射一次。

替代療法

洗澡(每週一次至兩次):有止癢、抗菌效果,可以搭配抗真菌或保濕洗髮精使用。

補充脂肪酸:富含脂肪酸的飲食提供的必需脂肪酸通常較口服補充劑多。

Pentoxifylline 25 mg/kg(1 天2 次)

短期內可使用hydrocortisone 或triamcinolone 0.015% 的噴劑

追蹤

病患一開始需每二至八週檢查一次,穩定後可調整為每三至六個月一次。

需仔細檢查是否有持續搔癢、自我舔舐、繼發性感染情形,及可能的藥物不良反應;若有使用類固醇、cyclosporine、安癢快等藥物,需定期追蹤血檢及尿檢。

預期病程和預後

若沒有進行治療,病患可能會持續搔癢,甚至造成繼發性細菌性毛囊炎及過敏;病況可能隨著年紀的增長而更加嚴重。平時需盡可能與過敏原接觸,並搭配藥物控制病況,使皮膚狀況穩定。

回列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