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光粼粼的璀璨夢想 新竹嘉豐水產的科技養殖心法

專訪新竹嘉豐水產、新竹烏魚養殖產銷班許豐立班長

烏魚有「信魚」美稱,這是因為每年冬至前後,烏魚總是很守信地帶著體內豐美魚卵最游向台灣西南沿海,為人們除夕夜餐桌帶來佳餚。但隨著海洋資源匱乏加上中國過度搶撈,野生烏魚日漸稀少,台灣超過9 成都是養殖烏魚。

廣泛分佈於熱帶、亞熱帶及溫帶的鹹淡水域中的烏魚雖不算特殊魚種,但只有台灣有完整的烏魚子文化,早從荷蘭據台時期就已有食用烏魚子的記載,已是台灣最具代表的美食之一。台灣一般人以為烏魚養殖基地多半在炎熱的中南部,有豐富日照才能曬出美味的烏魚子,其實新竹縣竹北一帶、頭前溪與鳳山溪交接處的海濱區,規劃為烏魚養殖專區。早年這裡是一片汪洋,在民國5、60 年代填海造陸後,當地居民先是投入草蝦養殖漁業,但在民國80 年全台草蝦染上白點病後,漁民轉而養殖烏魚,由於緯度較高的竹北氣候宜人,有利於怕熱的烏魚生長,加上冷冽的東北季風能讓烏魚油脂更為豐富,加上每年秋冬的九降風與搭配日照,

最適合吹曬烏魚子,因此竹北產地的烏魚子產量與品質日漸提升。

 其中嘉豐水產的烏魚子產品,竟吸引了法國米其林指南團隊專程前來採訪,「我們跟法國米其林指南沒有交情,完全不認識,突然打來說要採訪還以為是詐騙呢。」嘉豐水產負責人、也是竹北市水產產銷班第一班班長許豐立笑著說。「米其林團隊是在市場上盲測烏魚子食材,買了我們所有產品後用在料理上,覺得很不錯,才連絡我們說要拍攝專訪。」受到國際公認具有公信力的美食評鑑機構青睞的嘉豐水產,數十年來堅持以無毒養殖法和益生菌等多種好菌飼育,落實了友善環境與永續發展的理念,精心養殖的烏魚和白蝦不僅健康強壯,更展現了肉質鮮嫩、風味獨特的絕佳口感,成為頂級饕客的首選佳餚。

  其實許豐立的背景跟水產毫無關係,大學念的是機械系,畢業後服務於工研院,之後更與專長外語的太太一起成立補教事業。求學時代就是學霸的他,家裡有魚池這件事居然是上了高中才知道!許豐立從水產養殖門外漢,搖身成為養魚達人的歷程可說是傳奇故事。

機械工程師出身 門外漢跳進養殖業

  「我和太太都在工研院服務,她在電子所,我則在量測中心,家中8 個兄弟姊妹,我排行老么,哥哥嫂嫂都擔任教職,後來還當上了校長,而我與太太之後也離開工研院,創辦了補習班。」許豐立壓根沒想過會轉行養魚,契機是因為父親健康開始亮起紅燈。在高中之前許豐立對家裡有魚池毫無所悉,這是因為父親實際上只養了2、3 年的魚,後來魚塭便出租給他人經營,直到身體微恙,才決定收回魚塭並開始考慮由誰來接手管理。因為哥哥們都是公務人員,開補習班的許豐立時間較為自由,因此成為接班人首選。

  「但我並不算是真正的『二代回鄉』,因為我沒有父親的養殖經驗可以繼承,每一步都得靠自己摸索。」雖然許豐立的三叔、五叔在竹北沿海地區也養魚蝦,主要養殖草蝦,多年前的台灣可謂是草蝦王國,出口量佔全球之冠,全盛時期高達44% 的草蝦來自台灣。「父親並不算是很擅長養殖的漁民,加上早期並沒有病毒,不用太專業的技術,憑著直覺和經驗就可以養得不錯養殖,據說當時草蝦苗投進水裡放養就可豐收,技術上的要求並不高。」然而,民國80 年左右白點病大爆發,嚴重衝擊台灣的草蝦養殖,家族長輩開始改養烏魚,之後再改為白蝦和烏魚混養。

許豐立說,早期的台灣漁民養殖方式都是靠老一輩的經驗傳承。許豐立以從事養殖有60年之久的三叔為例,三叔很會養,但即使在旁邊觀察、做筆記,也很難學到什麼。「因為魚蝦都在水中,你看不見,自然也無法掌握技術。然而,三叔卻能夠在其他人養不起來的情況下成功養殖成功率,正是經驗豐富的證明,但旁人很難學。「剛開始養魚的前幾年,我都養不起來,不斷問三叔飼養的『眉角』、在他旁邊觀察,舀他的水研究水的鹽度幾度,用科學方法想辦法跟三叔一樣,他放蝦苗我也放,但沒多久我的蝦就開始死了,他的蝦卻還好好的!」許豐立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作法完全一樣,他就養不起來?

老一輩養殖經驗難傳授  理科人自學找到訣竅

  有一天,三叔突然說他的水「要壞了」,許豐立好奇問三叔怎麼知道的?三叔依舊說不出所以然,他舀了三叔魚池水回去一驗,果然亞硝酸超高!三叔為魚池補水後就平安過關了,這也顯示老一輩的經驗只能意會無法言傳。「觀察好一陣子後我發現,三叔的魚池邊有一管水從來沒有關過,24 小時一直補,問三叔這管水有什麼用意,三叔只說,魚蝦跟人一樣,吃飽飯要去那邊洗手洗腳洗臉,要有地方可以洗,所以水不能關。」許豐立無奈笑說,老人家的智慧真的很難學啊。

  但身為理科人的他習慣以科學為基礎、解決問題,而老天也安排兩位貴人,成為他水產養殖事業上的助力。「已經移居加拿大多倫多的許博士,當時從事配飼料和賣飼料的工作,透過許博士,我再認識了另一位胡博士。胡博士30 多年前去了挪威從事鮭魚養殖,之後才回到台灣傳授相關知識。這兩位可以說是我的啟蒙老師,透過他們的指導,我才慢慢在水產養殖建立基礎知識後並逐漸開竅。」

益生菌幫魚蝦打造豪宅  住好吃好才健康

  許豐立回憶,胡博士剛從挪威回來時曾分享,水產養殖可以不用藥,只要懂得使用益生菌就好。「那是我第一次聽到『益生菌』這個詞彙,當時對其原理和使用方法完全不了解。胡博士建議我多觀察養殖微環境的變化,需要等待環境變好,魚蝦才會健康。但許多人很難耐心等待,使用益生菌後,覺得錢花下去看不到立即效果,就放棄了,畢竟比起藥物立竿見影、藥到病除的效果,使用益生菌改變微環境可能需要數年才能看到豐收成果。聽了博士們的專業建議的許豐立,當時心裡多少有些忐忑,但他選擇相信專業,並逐步改變養殖方式,透過益生菌改善水質,一步步實現了無藥物養殖,也符合永續環保的目標,更避免了藥物帶來的抗藥性問題。

  「老一輩的常說的『紅水』,就是指有機質過高、氧氣不足的池水,水質偏紅多半是這紅藻、矽藻導致,用益生菌能改變水池藻相,將矽藻、紅藻轉變為大家喜愛的綠藻,保持水質穩定。」

  相信專業的許豐立選擇以益生菌養殖魚蝦後,更發現使用益生菌的池子和未使用的池子相比,底土的差異顯而易見。沒用益生菌的底土堆積過多有機物質,導致微生物分解旺盛,使水池底部溶氧不足就會造成魚蝦的死亡,讓水質更糟成為惡性循環。使用益生菌的底土有機質減少許多、不僅增加溶氧量也降低無機鹽類濃度,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益生菌不但能分解有機物,還能在厭氧環境下進行脫氮及脫硫反應、抑制弧菌增生。由於水質變化難以肉眼觀察,許豐立會以科學數據佐證,例如以培養皿觀察弧菌的數量、測試氨、氮和硫酸鹽濃度來評估脫氮脫硫的效果等。

  許豐立感受到益生菌的效果後,有回聽見其他地區的養殖同業心灰意冷決定放棄、他們說能用的藥物都用了,卻還是天天打撈死魚。許豐立建議他們嘗試使用我一直在用的益生菌試試看,過一陣子同業說,以前每天要撿30 幾尾死魚,但使用益生菌後,一個月的死亡數量減少到100 尾以下,終於讓損失止血,也開始利用益生菌來控制水質,保障魚蝦的健康。許豐立說原理其實很簡單,使用藥物雖能迅速殺死有害病菌,但病菌很快就會再次繁殖,導致問題反覆出現。相比之下,透過益生菌改善水池的菌相,增加有益菌的數量,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形成一個友善且可持續的養殖環境,從而減少對藥物的依賴。

工研人思維引進科技養殖技術具備工研院資歷的許豐立也善用人脈與資源。習慣以科學數據為依據的他,早期養魚時由於看不到水底狀況,且缺乏相關數據參考,凡事用猜測的感覺讓他不安。「初期我每天都靠自己購買的簡易手持儀器來測量溶氧量,若睡前發現溶氧數字不漂亮,整晚都沒好睡,因為擔心缺氧會導致魚蝦死亡。」透過工研院同事的介紹,許豐立引進水中監測系統,將監視感測器放置在水中,再透過纜線將數據傳輸到電腦,如同在水底多了一雙眼睛。隨著科技進步系統更推陳出新,可以全天候不間斷測量水中的溫度、pH 值、氧化還原電位(ORP)、溶氧量和鹽度等五項關鍵數據,每5 分鐘進行一次測量,生成曲線圖並上傳至雲端、傳送到手機app,即時顯示水質變化,所彙整的大數據可預測未來的水質變化,水質可能惡化便會主動發出警示,透過控制系統進行遠端操作,像是在溶氧量不足時即時啟動水車,以防止問題惡化。不再是靠運氣賭一把或事後補救。

「以前看到烏魚開始『圍水車』才知道水中溶氧下降了,但沒人能時時看在池邊觀察,我用實務經驗與工研院討論,設計了自動警報系統,當溶氧下降到2.3ppm,系統會發出警報通知,可以及時處理。許豐立樂於與同業分享自身經驗,但他也坦言,每個魚池地理位置、天候條件不同,水中的微環境、土壤、水質鹽分各有差異,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辦法,養殖必須依賴仔細分析和觀察,才能找出適合的處理方法。

  然而,老天給養殖業者的考驗真不少,近來氣候變異、水溫異常升高對養殖業構成重大挑戰。許豐立拿出手機顯示近期的水溫,以往整個夏季水溫超過34 度天數頂多兩、三天,但今年入夏不久,多個魚池的水溫已來到35、36 度,太熱影響烏魚食慾,也會影響產量。對養殖業者而言,寒流還能採取水面放置保溫箱燃燒木頭增溫等措施,但高溫很難有效降溫,投入冰塊降溫不符經濟效益,僅能依賴地下水或深層海水來調節,更讓人擔心的是強降雨導致池水滲透壓改變,都對養殖業造成衝擊。「在魚池上蓋光電板遮陽、採魚電共生的方式似乎也是選項之一,但建置成本高、日照時間不足也會導致蝦紅素生成不夠;把水池挖深或許能讓下層的水溫涼爽一點,但又會出現底層氧氣不足的問題,這些統統是考驗。」

也許關關難過,但許豐立認為還是可以用科技與智慧勇渡難關。像是混養白蝦和烏魚,能有效利用資源,因為白蝦可以撿食未被魚群吃掉的飼料,減少飼料損失也避免藻類和微生物過度生長,維持魚池的微環境穩定,提升成功率就是方法之一,而台灣雖然只是蕞爾之島,但有務實有創意的青農投入產業,在重視環保永續與自然健康的觀念興起後,雖然台灣的飼料成本與全球相當,但人工費用較高,難以與南美洲和東南亞的低成本市場競爭,然而台灣本地養殖的蝦以健康、安全著稱,適合追求高品質的消費者,台灣水產養殖業應該走向精緻化和高端市場,走出低價競爭的紅海,此外,許豐立也認為,台灣可運用高科技實力與底蘊,加速提升水產養殖的經濟價值。

「台灣的養殖業若想在國際市場獲利,單靠外銷漁產品或加工冷凍產品難以競爭,因為國外魚價太低、台灣的競爭空間有限,真正的機會在於利用科技提升養殖效率和智能化管理。」許豐立舉例,像是水中監測系統、智慧電箱、智慧水車等都有極佳的商品推出,在東南亞等養殖業發達地區有很大的市場潛力。以智慧水車為例,透過手機遠程控制,就能自動排除故障的技術,不再出現傳統水車卡到異物,空轉導致馬達燒掉、停機,進而影響水中溶氧的連鎖效應發生,都是台灣水產養殖相關產業可以投入的藍海。

  從工研人、補教老師到水產養殖業者,許豐立與太太以截然不同的思維與邏輯,開啟台灣水產養殖新局。就連產品包裝也走精品風,大幅提升產品價值,所研發的烏魚子醬、烏魚拌麵深受好評,烏魚子醬更成功打入日本市場,不僅拌麵、拌飯、也能應用於壽司等日本料理,甚至也能與西式烘焙搭配,精美的罐裝運送至過國外更加方便,近期更著手開發商用大瓶裝,積極打入國外市場,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美味選擇,也為產品開闢更廣闊的銷路。

  海洋象徵著無限的可能與包容,也提醒人們,只要心中有理想與信念,努力就會帶來豐碩的收穫。台灣的水產養殖業者以辛勤汗水與無盡熱情,不僅形塑造了台灣水產養殖的未來,更讓人們的餐桌上多了一份健康與美味。

回列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