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蟲大軍來襲,驅蟲攻略在這裡!

一年四季有蟲害,驅蟲藥分體內外

寄生蟲簡介

        台灣為海島型國家,地處亞熱帶,氣候炎熱多濕,有利於各種疾病及寄生蟲孳生,再加上養殖環境多為集約式經營且飼養密度高,更有利於病原的傳播。畜殖場除了面臨令人頭痛的病毒或細菌性問題外,還有隱藏在角落蠢蠢欲動的寄生蟲軍團。

  寄生蟲依據其寄生的部位,又可分為體內與體外寄生蟲,體內寄生蟲種類又可分為蠕蟲及原蟲兩大類,蠕蟲包含線蟲類、絛蟲類及吸蟲類,其中線蟲及絛蟲類大多寄生於腸管或是臟器,影響動物體的營養吸收;原蟲類則包含球蟲、住血原蟲,弓蟲及焦蟲等,主要寄生於血液或是細胞內,使動物蒼白、貧血,嚴重感染甚至會造成動物死亡。外寄生蟲可分為蟎蟲,壁蝨及蚊蠅等,大多寄生於動物體表,靠吸食血液或是皮屑維生,而這些機械性的傷害會引發動物皮膚發紅、發癢,有些疾病也會透過這些外寄生蟲的媒介,將病原傳入動物體內。

        不同物種有其好發的內寄生蟲種類,豬場中較常見的主要以線蟲類為主,如蛔蟲及鞭蟲感染。反芻動物也是以線蟲類的感染較為嚴重,例如:蛔蟲、捻轉胃蟲及腸結節蟲等,但除了線蟲類感染外,還有吸蟲的問題也要注意。家禽中較為常見且嚴重的內寄生蟲問題主要是原蟲感染,如球蟲或是住血原蟲,其次為線蟲類的蛔蟲和雞盲腸蟲感染。一旦動物體內有大量的寄生蟲寄生時,極為容易引發阻塞和炎症反應,使動物的營養吸收受阻,導致生長變慢、飼料換肉率降低、藥物使用量增加,甚至是屠宰檢查時臟器容易被判定廢棄,進而使養殖成本增加。寄生蟲的感染對動物造成嚴重的危害,影響動物體的生長性能,且部分外寄生蟲疾病是屬於人畜共通,也可能影響人體的健康。

        綜觀養殖場常見之寄生蟲問題,不斷影響著家禽,家畜及反芻動物,究竟這些寄生蟲是從何而來呢?感染後會造成動物體什麼樣的危害呢?接下來將一一帶大家認識這些蟲蟲軍團的生活史以及造成的臨床症狀,讓大家知道這些蟲蟲是如何危害及影響動物的生長。

I. 疥癬蟲

        疥癬蟲(圖1)為疥蟎亞目的疥癬蟲科(Sarcoptidae),在人類與獸醫學上具有相當的重要性,可寄生在人及動物體的皮膚,引起皮膚發炎及發癢等症狀。疥癬蟲在動物體上寄生時會穿過表皮跑到角質層基底部寄生,並以挖掘後所破壞的皮膚細胞質為食物。因此受感染的動物會呈現搔癢,紅斑和局部區有脫毛的情形產生。疥癬蟲的生活史約10-25 天,成蟲壽命約1-2 個月,雌蟲會在皮內隧道後方產卵,最多可產下50 個卵,產下的蟲卵經72-84 小時後孵化,幼蟲經過17-18 天後發育為成蟲。

豬疥癬蟲(Sarcoptes scabiei var. suis
       疥癬蟲感染症為豬場中最重要的體外寄生蟲疾病,是造成全世界養豬產業高經濟損失的原因之一。大多數養豬場都會受到疥蟲的感染,嚴重影響仔豬與生長肥育豬的日增重與飼料換肉率。
★ 臨床症狀
       好發於內外側耳朵、頸背部、腹部、臀部及四肢內側,遭感染的豬會感覺搔癢、劇癢,而不斷磨蹭豬欄或是其他設備(圖2),於摩擦過程中可能會刮傷產生傷口,導致豬隻皮膚過敏或是傷口細菌感染而發炎的情形,嚴重感染者會影響豬隻生長,使增重變慢。

牛疥癬蟲(Demodex Bovis & Sarcoptes scabiei
       芻動物寄生蟲感染引發皮膚的疾病主要是疥蟎病(Sarcoptidosis),是由蟎蟲寄生於病畜體表而引起的高度傳染性慢性皮膚病。
★ 臨床症狀
       蟲體對宿主皮膚有巨大機械刺激作用,致使動物產生劇癢和造成皮膚炎,其特徵是紅疹,隨後因搔癢摩擦造成皮膚受損,繼發細菌感染而形成膿疱、痂皮。嚴重感染的病畜,其患部會出現脫毛、皮膚增厚、失去彈性,形成皺摺。最後因高度營養障礙而日漸消瘦甚至衰竭死亡。

禽蟎(Mite)
        北方禽蟎及熱帶禽蟎為野鳥與家禽常見的體外寄生蟲,喜好溫暖及潮濕的環境,好發於熱帶和亞熱帶的國家,而春天和夏天是也正是禽蟎繁殖的季節。禽蟎體長小於1 釐米(mm),有八隻腳和一個口器以便刺入皮膚吸血維生。
  除了北方禽蟎及熱帶禽蟎外,還有雞刺皮蟎又叫紅蟎、棲架蟎,主要寄生於家禽。紅蟎非永久寄生於家禽體表,成蟲和幼蟲階段會在宿主棲息時移至宿主身上吸食,大多時間會躲藏在環境中,即使沒有宿主也可於環境中存活數週。紅蟎蟲體外觀呈長橢圓形,顏色為灰白色或棕色,吸食血液後蟲體會呈紅色或黑色。
★ 臨床症狀
       禽蟎感染後會引起雞群產生強烈的搔癢、食慾減退、皮膚創傷及細菌繼發性感染(圖3)。禽蟎或紅蟎感染後都會影響雞隻日常進食及休息,造成生長遲緩、體重減輕、掉毛、貧血及免疫力下降等問題,嚴重時甚至會影響產蛋率。

雞蝨(Lice)
       家禽體外寄生蟲除了禽蟎和紅蟎外,羽蝨也很常見。雞蝨主要以羽毛皮屑為食,終其一生都會寄生在雞身上。雞蝨的蟲卵大約一周即可孵化,幼蟲經過17-20 天後發育為成蟲。雞蝨與雞蟎的差異在於,雞蝨吃皮屑,主要寄生在雞身上;雞蟎是吸血,除了寄生在雞身上,也可以在環境生存(表一)。
★ 臨床症狀
       主要寄生在雞隻的羽毛根部,叮咬雞隻讓雞群感覺搔癢難耐,容易躁動不安。透過接觸被感染雞隻後繼續交互感染,除了引起體重減輕和生長遲緩外,沒有其他明顯症狀,常常容易被誤認為營養不良。

II. 鞭蟲

        鞭蟲為Trichuris 屬的線蟲(圖4),是人類及動物常見的腸內寄生蟲之一,其學名為毛首線蟲,主要寄生於動物的盲腸或大腸。鞭蟲為乳白色,頭端呈現線狀,是主要附著於腸黏膜的部位,蟲體尾端較為厚實,常被誤認為是蟲體的頭部。主要感染途徑為食入蟲卵而感染,蟲卵孵化後釋出的幼蟲會進入盲腸,附著在黏膜面上吸食血液,經過1-3 個月後發育為成蟲,完整的生活史約90 天。成蟲於腸管寄生6-8 周後開始產卵,其壽命長達4-5 個月以上,且蟲卵於環境中的耐受性很高,易造成動物群體間持續性感染。

豬鞭蟲(Trichuris suis
  好發於飼養環境高溫多濕之豬場,蟲體感染後會穿透腸壁,依附在盲腸黏膜上,形成鑽入處的發炎反應,產生纖維性壞死性的薄膜,並聚集成圓形的囊狀結節,引發腸黏膜層充血、出血和水腫現象。
★ 臨床症狀
       好發於2-6 月齡的豬隻,輕度感染時症狀不明顯,嚴重感染時可見血樣痢便或頑固性下痢問題,使豬隻蒼白且生長遲緩。剖檢可見大腸內容物呈棕色黏稠樣,具有腥臭味,黏膜面潮紅且有多量鞭蟲黏附。當豬隻出現血樣下痢便且投予抗生素治療效果不佳時,需注意是否有鞭蟲感染的問題。

羊鞭蟲(Trichuris ovis
  鞭蟲病與飼養環境的溫濕度有極大相關性。蟲體主要寄生於盲腸與結腸中,其感染特徵為造成牛羊長期下痢和消瘦。
★ 臨床症狀
       輕度感染時症狀不明顯,初期感染幼蟲鑽入腸黏膜而引發腸管損傷,造成腸黏膜出血、發炎甚至潰瘍壞死(圖5)。嚴重感染時會出現間歇性下痢,糞便中帶有血液和腸黏膜,病畜食慾不振、厭食且消瘦。

III. 蛔蟲

  蛔蟲為溫帶及熱帶地區常見之寄生蟲(圖6),也是人類常見的消化道寄生蟲之一。在春夏季節,氣候溫暖潮濕,適於蛔蟲繁殖發育,因此動物及人類更容易感染蛔蟲病。蛔蟲成蟲定居於小腸,隨糞便排出的蟲卵約2 週即可發育成具有感染力的第二期幼蟲,動物經由飼料、飲水或土壤等的接觸吞食而感染。第二期幼蟲會穿過十二指腸壁進入血液循環,經肝臟、心臟到肺臟並在肺泡內發育成第三期幼蟲,再經由呼吸道,重新回到小腸後發育為成蟲。從蟲卵孵育至成蟲的過程約42 天,而成蟲於感染6-8 週後開始產卵。

豬蛔蟲(Ascaris suum
  蛔蟲感染是全世界養豬場常見之寄生蟲問題,於飼養管理不良的豬場容易發生,蛔蟲的感染力極強,蟲卵屬於厚卵殼,對外界環境抗性極高且容易經由雨鞋及昆蟲而傳播。幼蟲會在體內的肝臟及肺臟遊走,移行至肝臟時會使肝組織變性及壞死,因此屠宰豬隻常見有肝臟纖維化且表面有多發白點散佈,又稱之為乳斑肝(圖7)。
★臨床症狀
       好發於3-5 月齡的豬隻,成蟲寄生於小腸,會引發豬隻腹痛,當蟲體數量多時,造成腸管阻塞、腸管破裂甚至是膽管阻塞。蛔蟲嚴重感染會導致豬隻生長發育不良、體重逐漸下降且消瘦,飼料換肉率變差,可能因為膽管阻塞而產生黃疸現象。

牛蛔蟲(Ascaris vitulorum
  可感染牛、水牛、野牛和其他牛科動物,其中1-6 個月齡的小牛感受性最高,受感染的小牛每天可以排出800 個蟲卵,且蟲卵的環境耐受性高,可存活在土壤中很久。食入的幼蟲會穿透腸壁並在組織中移行,於組織中呈現休眠狀態,等到母畜分娩時,蛔蟲幼蟲可以透過胎盤感染小牛,或是移行進入乳腺,通過乳汁造成小牛的感染。
★臨床症狀
       當幼蟲移行或停留在肺臟時,可能會造成肺炎而引發小牛咳嗽。成蟲會寄生在小腸腸腔中,造成腸道的阻塞與吸收障礙,使牛逐漸消瘦和下痢。

禽蛔蟲(Ascaridia galli
  蛔蟲主要寄生於小腸的管腔中,偶爾會寄生於食道、嗉囊、砂囊、輸卵管及體腔等部位。家禽感染後排出的蛔蟲卵會被蚯蚓或蚱蜢攝食,因此不管是孵化或未經孵化的蟲卵都對雞具有感染力。孵化後的幼蟲會進入各臟器組織中移行,最後進入十二指腸中寄生,直至發育為成蟲。成蟲會穿透腸黏膜引起腸管發炎、出血。
★臨床症狀
       雞隻感染蛔蟲的症狀為飼料效率降低,生長緩慢且體重下降,對疾病的抵抗力或接種疫苗的免疫力都會降低。大量感染時會引起貧血、卡他性下痢、消瘦及生長遲緩等症狀;產蛋雞則會產蛋率下降,品質降低。雞感染蛔蟲後容易併發其他疾病的感染,例如雞球蟲症、傳染性支氣管炎,而增加嚴重度及死亡率。

常用驅蟲藥

I. 巨環內酯類(Macrocyclic lactones)
  又可稱內外寄生蟲殺蟲劑(Endectocides),此類抗寄生蟲劑對動物主要的內寄生蟲和外寄生蟲都有效,但對於絛蟲、吸蟲及原蟲則效果不佳。巨環內酯類能增加伽瑪- 胺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 GABA)從神經系統突觸小體的釋放,開啟由伽瑪- 胺基丁酸調控的氯離子通道,因此抑制神經興奮傳遞到肌肉,導致寄生蟲肌肉麻痺,引起死亡或被排出於動物體外。巨環內酯類藥物有許多種,目前臺灣有使用Ivermectin 與Doramectin,兩種皆屬於Avermectin 類化合物,可有效的控制各種線蟲與節肢類寄生蟲感染問題。Doramectin 對於疥癬蟲有較長的作用時間,鞭蟲感染也能有效處理,大幅減少體內外寄生蟲感染問題。

II. 苯並嘧唑類(Benzimidazoles)
  苯並嘧唑類抗寄生蟲劑具有苯並嘧唑氨基甲酸的化學結構,類似化合物有數十種,在臺灣檢驗登記的有Fenbendazole、Flubendazole 及Mebendazole 三種。抗寄生蟲作用主要為結合並抑制β- 微管蛋白的聚合作用,以抑制微管質(microtubules)的合成,對於迅速分裂的細胞有致命效應。苯並嘧唑類為廣效性抗寄生蟲劑,投予後具有殺成蟲、未成熟成蟲、移行幼蟲等作用,對於蟲卵也具有殺滅作用,能有效阻斷寄生蟲的擴散。

III. 菸鹼致效劑類(Nicotinic agonists)
  咪唑基噻唑類(Imidazothiazoles)及四氫嘧啶類(Tetrahydropyrimidines)抗寄生蟲劑因具有相似的興奮菸鹼受體,引起肌肉麻痺的機制,因此歸類為菸鹼致效劑類抗寄生蟲劑。咪唑基噻唑作用機制主要為選擇性的與線蟲的菸鹼性神經節性乙醯膽鹼(Nicotinic ganglionicacetylcholine)受體結合,引發去極化而發生收縮性麻痺(contracted paralysis),使線蟲不能附著在寄生部位而被排出宿主體外。Levamisole 為廣效性的咪唑基噻唑類抗線蟲劑,廣泛用於反芻動物、家畜及家禽,對未成熟成蟲及幼蟲亦有相當的效果。

IV. 異嗯唑啉類(Isoxazoline)
  異嗯唑啉類大多是使用於伴侶動物的驅蟲藥劑,能有效阻斷節肢動物部分神經系統,用來預防壁蝨和跳蚤感染、以及治療由毛囊蟎蟲所引起的毛囊蟲感染症。異嗯唑啉類驅蟲藥物作用機制與芬普尼相似,對節肢昆蟲和蟎蟲具有高度神經抑制作用。歐盟於2014 年核准使用Fluralaner,台灣防檢局也核准了Fluralaner 能合法使用於治療雞隻的家禽紅蟎及北方禽蟎感染,食藥署根據「食品衛生安全與營養諮議會」擬定Fluralaner 殘留容許量比照紐西蘭:雞隻肌肉0.06ppm、肝及脂(含皮)0.6ppm、腎0.4ppm、雞蛋1ppm,且就算在產蛋期使用,也不會有藥物殘留疑慮及停藥期困擾,雞蛋可被食用,不會造成蛋農的經濟損失。

驅蟲計畫

       寄生蟲防治的目標在於減少感染及降低損害,且體內與體外寄生蟲的生活週期皆不同,建議配合寄生蟲的生活史進行驅蟲計畫,並搭配清潔與消毒,更能有效減少動物的感染。驅蟲藥物種類繁多,且對抗的寄生蟲種類不同,因此選用合適的驅蟲劑並定期驅蟲,可預防並降低寄生蟲感染所帶來的危害(表二)。建議之驅蟲計畫為全場定期驅蟲,可以設定為每半年或是每季進行全場的驅蟲,當有引種進場時務必要與現有的畜群隔開,並進行體內外寄生蟲驅蟲,以免引蟲入場。體內驅蟲藥物可以輪替使用,可更有效的驅除幼蟲及成蟲,甚至是減少蟲卵的排出,降低感染的風險。

結語

       養殖場一直以來都深受內、外寄生蟲的困擾,必須要經常性的使用驅蟲藥物來防治。然而寄生蟲卵及幼蟲喜歡溫暖潮濕的環境,甚至在土壤、糞便及泥濘下可以存活很久,因此在寄生蟲的防治上困難重重。想要控制住寄生蟲問題,就必須雙管齊下,透過加強環境的管理,徹底阻斷蟲體的生活史,減少蟲卵躲藏於環境中的風險,再搭配完整的驅蟲計畫,選用合適的驅蟲藥,有效的殺滅並排除寄生蟲,大幅減少動物體的感染機率,才能達到理想的驅蟲計畫,阻擋寄生蟲的攻勢。

 

 

參考文獻
1. 反芻動物常用動物用藥品使用手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
2. 豬隻常用動物用藥品使用手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
3. 家禽常用動物用藥品使用手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
4.http://www.wormboss.com.au/cattle/worms/roundworms/other-nematodes.php
5.Matthew T. Brewer and John H. Greve. Diseases of swine. 11th ed. (2019). p.1005-1014, p.1028-1040
6.Nancy C. Hinkle and Robert M. Corrigan. Diseases of Poultry. 14th ed. (2020). P.1137-1156
7.Larry R. McDougald. Diseases of Poultry. 14th ed. (2020). P.1157-1191

圖片來源
1.https://www.veterinaryparasitology.com/mites.html
2. 豬隻常用動物用藥品使用手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
3.https://www.msdvetmanual.com/poultry/ectoparasites/mites-of-poultry
4.https://www.veterinaryparasitology.com/roundworms.html
5. 反芻動物常用動物用藥品使用手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
6.https://www.veterinaryparasitology.com/ascaris.html
7.https://www.nadis.org.uk/disease-a-z/pigs/ascariasis/
8. 家禽常用動物用藥品使用手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

 

 

回列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