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豬常見消化道疾病之預防策略

哺乳豬常見的消化道疾病

      消化道系統的疾病仍是目前眾多豬隻疾病中,很重要也很難纏的問題之一,哺乳與保育階段常因消化道疾病而導致豬隻死亡,進而對育成率也有很大的影響。常見好發於哺乳豬的消化道問題有病毒性、細菌性及寄生蟲性感染。病毒性問題以豬流行性下痢病毒(PEDV)

     造成新生小豬嚴重的下痢問題為主,PED 病毒感染後導致腸管細胞壞死且腸絨毛萎縮,引起吸收不良性下痢及脫水,造成新生仔豬有極高的死亡率(100%),其次為輪狀病毒感染,使小腸絨毛萎縮,引發下痢。
  細菌性問題則以產氣芽孢梭菌及大腸桿菌兩者為主,產氣芽孢梭菌感染後,導致新生小豬有紅褐色痢便且急性死亡機率高;大腸桿菌則導致小豬有黃白色痢便,最後因脫水、嚴重消瘦而死亡。寄生蟲性問題則為球蟲感染,好發於8-15 日齡的豬隻,糞便呈現泥狀或糊狀,不會使豬隻立即死亡,但會因腸道吸收及消化受損,導致豬隻消瘦。不同疾病之好發年齡與下痢便型態觀察如表一所示,豬群感染後嚴重影響豬群消化道健康,不僅致使豬隻死亡,也影響了豬場的產能。

大腸桿菌對豬的危害

      上述哺乳豬常見的消化道疾病中,於現場發生率最高,同時可造成哺乳與保育階段嚴重損失的疾病就是大腸桿菌症(Colibacillosis)。根據雲嘉南動物疾病診斷中心109 年1-10月哺乳豬病原統計結果顯示,大腸桿菌症發生率極高,大約80%,其次為豬流行性下痢症(PED),有28.3%(圖一)。

       大腸桿菌是革蘭氏陰性菌,為腸道內的常在菌,亦可存在於土壤、水及腐敗的食物中。當仔豬的免疫力下降、緊迫以及離乳時腸道菌叢環境改變等因素,都會促使消化道內病原性大腸桿菌異常的大量增殖,並吸附在腸道上皮細胞快速繁殖,隨後分泌毒素,導致腸道上皮細胞不斷分泌,而造成下痢。
  大腸桿菌通常發生於0-4 日齡至2-3 周齡仔豬,主要有兩個致病型別,腸毒素型大腸桿菌(ETEC)及腸病原型大腸桿菌(EPEC),腸毒素型大腸桿菌(ETEC)會分泌heat-labileenterotoxin(不耐熱腸毒素,LT)及heat stable toxin(耐熱腸毒素,ST)兩種毒素,且具病原性大腸桿菌都會帶有特別的表面菌毛,在豬常見的有K88、K99、987P、F41 等,具有這些菌毛的大腸桿菌,在通過小腸時特別容易吸附在小腸上皮,藉由不斷的刺激腸管細胞,導致腸腔的離子與水分過度排出,引發小豬下痢及脫水。大腸桿菌一年四季皆可能會發生,不同階段的豬群感染後會有不同的症狀發生,當豬隻日齡小於7 日齡,其感染後的死亡率就越高(表二)。

大腸桿菌的風險因子

1. 母豬的胎齡:年輕母豬或是8 胎齡以上的母豬,其本身抗體的變化較顯著,能夠傳給小豬的抗體高低不一,容易使病原菌有入侵的機會。
2. 小豬未攝足初乳:小豬需在出生的黃金6-12 小時內獲取來自母豬的初乳,不僅能讓仔豬獲得抗體,也可促進小豬腸道發育。
3. 母豬的糞便:堆積在產床上的母豬糞便中含有各式各樣的病原菌,容易使小豬暴露在病原菌之中,造成消化道問題發生。
4. 環境潮濕:病原菌容易在潮濕環境中大量孳生,致使環境中的病原菌濃度過高。

大腸桿菌的預防策略
一、 母豬的管理
母豬顧得好,小豬順又好
  在整個哺乳過程中,母豬位居重要的角色,唯有母豬健康才能帶出健壯的小豬。分娩舍母豬的腸道菌叢狀態很重要,正常生理狀況下,腸道內會維持正常比率的細菌族群,與致病菌互相牽制並和平共處。一旦母豬腸道菌叢失衡導致壞菌增多,其產生的內毒素容易誘發母豬乳房炎或是子宮炎的問題,致使小豬乳汁攝取不足,抑或是母豬的糞便排出大量的壞菌,
造成小豬接觸到糞便後容易出現消化道的問題。
  優化母豬腸道菌叢或維持消化道機能,可於產前及產後飼料中添加抗菌藥品或維持消化道機能的產品來預防,建議可選用以下幾大類抗菌藥品:青黴素類(安莫西林20%&50%,大腸桿菌的預防策略安膜西林20%&50%),頭孢子素類(飼福® 散),奎諾酮類(伏菌® 散),胺基糖苷類(健大® 黴素散、特新® 散),磺胺劑類(敵菌® 散、力菌® 散、歐羅肥®STP500),林可醯胺類(力肥® 散、快賜大® 水溶散、金旺®S110、金旺®SH220),降低腸道大腸桿菌的濃度,
減少糞便中的帶菌量,讓環境中的感染壓力降低。另外,也可以使用維持消化道機能的產品,幫助腸道消化蠕動(如:福碩酶®、植樂酶®),調整腸道酸鹼值(如:歐酸肥®S、肥肥酸®AP),營造好菌的生長環境( 如:勇又強®、勇又順®),維持穩定的腸道菌群,減少致病菌的入侵,打造健康的消化道。
  除了照顧好母豬的腸道菌叢外,母豬的飲水量與採食量也要特別注意,在泌乳期間,母豬攝取水分的需求會大量提升,於泌乳高峰時期,母豬會達到12-14 公升的泌乳量,因此泌乳母豬的飲水量會高達40-80 公升左右。若母豬的飲水量不足,不僅會影響其泌乳量,也會影響到小豬的生長,有文獻提到,母豬分娩後第3 天的飲水量與小豬的增重呈現正相關,若母豬分娩後第1 天的飲水量低於6 公升,其小豬的增重差且死亡率極高(圖二)。

      調整好母豬的飲水量後,還需要注意母豬的哺乳情形,因為母豬乳房的健康程度也與小豬是否能獲取充足的乳汁相關,會造成乳房發炎的原因可能是外傷(咬傷或夾傷)、細菌感染或是環境衛生差等因素引起,導致母豬精神沉鬱、發燒、乳房腫脹、呈現趴臥且不願哺乳。

      乳房炎的症狀分成急性與慢性,其臨床症狀與原因如表三所示,治療乳房炎可以選用抗生素針劑治療,如:青黴素類(帝保®、青黴素、安喜®、安莫西林),四環素類(多剋星®),奎諾酮類(炎服樂®),頭孢子素類(賜來富®、賜來好®),磺胺劑類(炎靈®、得能®)。顧好母豬乳房的健康,讓小豬攝取足夠的營養。

二、 離乳小豬的管理
      離乳前後風險大,做好管理免害怕新生仔豬會發生大腸桿菌症,常與環境的溫濕度息息相關,若是產房的環境衛生狀況不佳且潮濕,導致環境中的病原菌大量增殖,則會使剛出生的小豬在攝食初乳前就先接觸病原菌,引發消化道問題。分娩舍的溫度調控也很重要,若溫度低於25℃ 會使小豬腸道蠕動顯著下降,排除細菌的速度會延遲,使病原菌得以附著於腸道並增殖,導致小豬下痢。


產房小豬的管理上有幾點需要注意:
  I. 初乳的攝取:來自母親的初乳中含有小豬成長所需的必需胺基酸、營養物質與對抗病原的抗體,甫出生的小豬,小腸間隙是打開的狀態,能夠讓初乳中的抗體直接被吸收,進入血液循環以保護小豬不被細菌或病毒感染,但小腸間隙會在出生後18-20 小時關閉,因此出生小豬是否有攝取初乳及攝取的量攸關著日後的健康狀態。
  II. 產房的保溫:新生小豬的最適溫度約莫在31-35℃ 左右,一旦小豬受到風寒,可以察覺到小豬的活動力下降且反應遲鈍,對外在環境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引發感染。透過高低溫度計可以來監測產房的保溫是否足夠,如果產房內的最高與最低溫度差異過大,則可能要注意是否夜間有賊風吹入,導致溫度下降,並加強保溫措施。另外,產房吊掛的保溫燈或鋪著的保溫墊是否足夠,可經由小豬睡覺的行為來觀察,當小豬在舒適的環境下,會側身躺在一起,均勻的分佈在燈下的墊子;若是小豬覺得冷,則會全部堆疊擠在燈下,想辦法更靠近熱源(圖三);若是覺得熱,則可能會看到小豬聚集在燈光的周圍或是離開保溫墊,沒有豬隻躺在燈下的區域。

       III. 飼料的轉換過程:正確的教槽非常重要,不僅能讓仔豬在哺乳階段達到最佳的生長速率,也能強化小豬提早適應固態飼料的能力。仔豬餵飼的教槽料必須要新鮮,才能吸引小豬來採食,適時適量的補充教槽料,一來可以維持新鮮度,二來也能減少浪費,並確認小豬的採食狀況。若小豬離乳後3-5 天仍未進食或採食量不足,則可能會造成腸道絨毛萎縮,發生下痢的風險變高,因此在分娩舍就先進行教槽,也有助於小豬腸道良好的發展,如此一來就能確保離乳時腸道的腺窩深度較長,有助於腸絨毛迅速復原。
  IV. 添加預防性的藥品或維持腸道機能的產品:大約有10-15% 豬隻可能發生離乳後下痢的問題,下痢豬隻因消化道吸收水分失衡,讓水分和電解質大量流失,進而導致脫水,死亡率高達20%。針對這部分,除了注意教槽料的轉換外,也可於離乳前後在飼料中添加藥品,預防細菌感染的問題發生,藥品可以選用:青黴素類(安莫西林20%&50%,安膜西林20%&50%),頭孢子素類(飼福® 散),奎諾酮類(伏菌® 散),胺基糖苷類(健大® 黴素散,特新® 散),磺胺劑類(敵菌® 散、力菌® 散、歐羅肥®STP500、歐羅肥®SP500),林可醯胺類(力肥® 散、快賜大® 水溶散、金旺®S110、金旺®SH220),針對嚴重感染的豬隻則建議使用針劑治療:頭孢子素類(賜來富®、賜來好®),奎諾酮類(炎服樂®),磺胺類(炎靈®、得能®),林可醯胺類(力肥®)。添加維持消化道機能產品也是一個選擇,如:歐酸肥®S、肥肥酸®AP、勇又強®、勇又順®、福碩酶®、植樂酶®,可以改善腸道消化及蠕動狀態,調整腸道的pH 值,提供好菌一個完善的生長環境,減少致病菌的增殖。

總結
  控制新生仔豬大腸桿菌感染與環境衛生及管理策略相關,減少致病性的大腸桿菌在腸道或是環境中增殖,注意產房的衛生狀態,維持適當的環境條件,並確保仔豬出生時有攝取足夠的初乳,獲得大量的母源抗體,提升小豬的免疫力。面對大腸桿菌的威脅,在預防策略上須針對母豬及小豬分別控制,從母豬著手,提供良好的免疫力,減少環境的排菌量,再到產房的管理,減少消化道的問題發生,降低疾病的危害,營造良好的生長環境,讓小豬健康長大。


資料來源
1. 張聰洲、林正忠、簡茂盛、李維誠、蔡信雄。實用常見豬病防治圖說。
2. 陳世平、孫豫芬、黃玉明譯。豬隻訊號® -仔豬。
3.John M. Fairbrother and Éric Nadeau. (2019). Diseases of swine. 11th ed. p.807-834.
4.Andrea Luppi. Porcine Health Management (2017)
5.Lethargy and Low Water Intake by Sows During Early Lactation: A Cause of Low Piglet Weight Gains and Survival?.
David Fraser and P. A. Phillips. 1989
6.https://www.pig333.com/articles/the-importance-of-water-consumption-for-sows-in-lactation_16029/
7.The Pig Site-Sow Mastitis https://www.thepigsite.com/articles/sow-mastitis

 

 

回列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