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豬隻常見疾病

介紹與防治

       台灣為亞熱帶海島型氣候,終年溫暖潮濕,也讓病原菌容易滋生與繁衍,而氣候與季節的變化,對台灣豬隻的生長與生產影響深遠。根據交通部中央氣候局製作的年報數據指出,2019 年台灣全年均溫攝氏24.6℃,創下1947 年以來的最高溫紀錄,比長年來的平均地面溫度23.63℃ 高出許多(圖1)。再對比今年3-6 月與去年同期之月平均溫度,今年的3-6 月均溫明顯比去年同期溫度高出1-2℃(圖2),因此今年夏季溫度勢必會更加高溫、炎熱。在炎炎夏日裡,除了會導致豬隻的熱緊迫之外,同時還有一些疾病會困擾著豬隻,常見疾病像是格拉氏病、豬放線桿菌胸膜肺炎、豬丹毒、豬赤痢及豬迴腸炎等,而這些疾病不僅危害豬隻的健康,也會帶給豬場難以估計的損失及影響。

格拉氏病
  格拉氏病,病原為Haemophilus parasuis(副豬嗜血桿菌),革蘭氏陰性桿菌,目前已知有15 種血清型別,經腹腔接種試驗後發現,血清型別1、5、10、12、13、14 會造成豬隻死亡。格拉氏病爆發的原因健康狀態有關,常因為離乳、併欄及打鬥等因素,引起豬隻緊迫而發生。  
  Haemophilus parasuis 常在於上呼吸道上皮細胞,分為有致病性與無致病性兩種,差異在於有無莢膜及毒力相關因子,無致病性的Haemophilus parasuis 因缺乏莢膜,所以容易被巨噬細胞吞噬且消滅,而有致病性的Haemophilus parasuis 可以透過莢膜與毒力因子來躲過巨噬細胞的吞噬,甚至延遲巨噬細胞的聚集,進而入侵內臟器官,引發傷害。格拉氏病好發年齡為4-8週齡保育豬,病程約1-4 天,發生率及死亡率極高。
  其臨床症狀與肉眼病變如下:          

甚急性期                                                                                                                             
★高燒41.5℃,精神沉鬱
★突發死亡
★耳翼及腹部潮紅、發紺
急性期
★高燒41.5℃,耳翼及腹部潮紅
★喘、腹式呼吸
★關節腫大,跛行
★側臥滑行,顫抖

預防/ 控制/ 治療         
★嚴重爆發時,避免移動豬群或是合併豬群,以減少病源迅速傳播。
★針劑治療可使用Ceftiofur(賜來富®)或Florfenicol(立可治®)搭配消炎藥物 (如克風靈或斯爾比林®)治療。
★可於飼料添加Tilmicosin(泰好用®/ 金順®)、Tetracycline(特喜®/ 歐羅肥®15.4%)、Tiamulin(咳龍®10%&20%/ 太妙素®)、Florfenicol(快治樂®2%)等具感受性之藥物,並搭配飲水投予Amoxicillin(安莫西林®20% 及50%)或Cephalexin(飼福®),確保豬隻有
充分攝取到藥物,達到雙重保護。

豬放線桿菌胸膜肺炎
  豬放線桿菌胸膜肺炎其病原為胸膜肺炎放線桿菌(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e),革蘭氏陰性菌,具有莢膜及毒素,毒力特別強。有兩種生物型別(Type 1 及Type 2),僅有Type 1 具有臨床意義,且又可分為 15 種血清型,台灣已發現血清型為第1,2,3,5,7,8 型,其中最常見為第1,2,5 型。以往放線桿菌胸膜肺炎好發季節為冬天至春天期間,但近年來幾乎是全年均可能發生本病。肥育豬群為易感族群,感染後急性死亡,死亡後口鼻會有血樣分泌物流出。發生率約 8.5-40%,死亡率約 0.4-24%,造成豬場經濟上極大損失。

  其臨床症狀與肉眼病變如下:

甚急性期
★高燒41.5℃,厭食
★突發死亡,口鼻流出血沫樣分泌物
急性期
★高燒41.5℃,耳翼及腹部潮紅
★張口呼吸
★精神沉鬱,不願移動,厭食
慢性期
★輕微發燒
★持續性咳嗽
★食慾減退,飼料換肉率差

預防/ 控制/ 治療
★保持適當通風,減低飼養密度,嚴重爆發時,避免移動豬群,以減少病源迅速傳播。
★針劑治療可使用Ceftiofur(賜來富®)、Florfenicol(立可治®)及Tulathromycin 搭配消炎藥物(如克風靈® 或斯爾比林®)輔助治療。
★爆發時,添加藥在飼料與水中,因病豬食慾減退,投藥效果不佳,建議使用針劑治療,並可於氣候驟變前3 - 5 天投予Tilmicosin(泰好用®/ 金順®)、Tetracycline(歐羅肥®15.4%、Florfenicol(快治樂®2 %)等具感受性之藥物於飼料或飲水中,預防或是降低疾病爆發的損失。

豬丹毒
  豬丹毒的病原為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革蘭氏陽性菌,已知有28 種血清型,可於動物組織內存活數月之久,如: 冷凍或冷藏肉品,或是環境與土壤中存活長達35 天。好發於8-12 週齡以上的豬,潛伏期為24-48 小時,常見發病族群為: 生長肥育豬,新女豬,未施打疫苗的母豬及種公豬,主要感染途徑是經口而入或因皮膚傷口侵入,吞食後,經扁桃腺或腸道淋巴組織進入體內,並經血液感染造成皮膚病灶或侵入消化道的屏障導致敗血症。本病於4-8 月較常發生,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 最適生長溫度為30-37 度,喜愛高溫多濕的環境。
  其臨床症狀與肉眼病變如下:

甚急性期
★無異狀且突發死亡
★高燒40-42℃,厭食
★不願起身移動或步伐僵硬
急性期
★皮膚有紅色至黑色鑽石斑塊
★高燒,厭食,精神沉鬱,不願移動
慢性期
★關節感染造成跛足或慢性關節炎
★心臟瓣膜感染心內膜炎,常因栓塞或心臟功能低落而死亡
★食慾減退,體重減輕

預防/ 控制/ 治療
★丹毒菌對於Penicillin 很敏感,若母豬群爆發急性感染,建議使用長效型青黴素類抗生素(如帝保® 長效針)連續治療2-3 天,維持體內藥物濃度,或是速效型青黴素類抗生素(青黴素®、安喜®、安莫西林®),發病當天24 小時內施打兩次,而後第2-4 天持續治療,每日一次。
★生長肥育豬群爆發,除了施打針劑外,建議飼料或飲水投予Amoxicillin,連續治療5-7 天。
★發病豬群離開之後必須確實清洗與消毒,空欄後再進下一批豬群。

豬赤痢
  豬赤痢的病原菌為Brachyspira hyodysenteriae,為小型的螺旋菌,喜愛潮濕的環境,可耐低溫,於0-10 度的糞便水中可存活達48 天,在潮濕的糞便中可存活60 天。主要傳播途徑為糞口傳染,好發於保育及肥育豬群,潛伏期為2-14 天,初期會出現黃色至灰色細軟的痢便,幾個小時候轉變成大量的血液跟黏膜碎片於糞便中。本菌於豬隻發生率極高,死亡率約50%左右,通常於感染後數周會慢慢復原,但仍會造成豬群的生長遲緩及飼料換肉率變差。曾經感染豬赤痢的豬群,其糞便仍具有傳播力,至少持續影響10-12 週。
  其臨床症狀與肉眼病變如下:

甚急性期
★突發死亡
★地上有大量血痢便
急性期
★虛弱,採食意願低,不願移動
★病豬於肛門周邊可見紅褐色痢便沾附

預防/ 控制/ 治療
★嚴重發病的豬隻建議個別針劑治療及處理,其餘有接觸病豬的豬群,建議飲水投予具感受性藥物並同時搭配飼料加藥,雙重輔助,達到預防及治療效果
★針劑首選藥品是林可醯胺類(林可黴素® 注射液/ 力肥® 注射液)、巨環類(太朗® 注射液),截短側耳類(咳龍®20%&2.5% 注射液)持續治療3-5 天。
★飼料或是飲水可搭配Tylvalosin(金威讚®)、lincomycin(林可黴素®/ 金旺®110)、Tylosin (太朗® 水溶散/ 泰駱素®)、lincomycin+spectinomycin(快賜大®/ 力肥®/ 金旺S110/ 金旺®S220)、Tiamulin(咳龍®10%&20% / 太妙素®)持續治療14 天。

豬迴腸炎
  豬迴腸炎又稱之為豬增生性腸病,主要病原菌為Lawsonia intracellularis,革蘭氏陰性厭氧菌,臨床上方為急性出血型與慢性型,急性型主要發生於肥育豬、母豬和配種群的後備母豬,慢性型主要發生於保育豬和生長豬。病變主要侵犯迴腸黏膜,侵入腸絨毛腺窩細胞使其不正常增生,因而形成迴腸黏膜肥厚及皺摺增加的特殊病灶。病豬會出現體重減輕和飼料換肉率不佳,且增加細菌性繼發感染的機會,病源會透過糞便排出感染其他豬隻。發病豬的死亡率可達50%,而其他未發病豬可在短時間內恢復且體況變化不大。
  其臨床症狀與肉眼病變如下:

急性出血期
★貧血、外觀蒼白
★無顯著臨床症狀、突發死亡
★有時可見黑泥樣痢便
慢性期
★厭食,採食意願低
★持續性下痢,糞便軟或不成形,內含未完全消化的飼料
★嚴重時可見痢便中夾雜有纖維素性團塊
★生長速度變慢,飼料換肉率差
預防/ 控制/ 治療
★對照田間試驗顯示,若於感染過程中早期給予抗生素可獲得最佳效果。
★針劑首選藥品是林可醯胺類(林可黴素注射液/ 力肥注射液)、巨環類(太朗注射液), 
 截短側耳類(咳龍®20%&2.5% 注射液)持續治療3-5 天。
★飼料或是飲水可搭配Tylvalosin(金威讚®)、lincomycin+spectinomycin(快賜大®/ 力肥®/金旺®S110/ 金旺®S220)、lincomycin(林可黴素®/ 金旺®110)、Tylosin(太朗水溶散®/泰駱素®)、Tiamulin(咳龍®10%&20% / 太妙素®)持續治療14 天。
★治療時間太晚,用藥時間過短,或採食量低導致藥物攝入量少,甚至有混合或繼發其他感染問題像是結腸炎、沙門氏菌感染等,可能會導致治療失敗或是治療效果不顯著。

 

資料來源:
1.2019 年氣象年報
2.Virginia Aragon, Joaquim Segalés, and A.W. (Dan) Tucker (2019). Diseases of swine. 11th ed. p.844-853.
3.Marcelo Gottschalk and André Broes (2019). Diseases of swine. 11th ed. p.749-766.
4.Tanja Opriessnig and Tania A. Coutinho (2019). Diseases of swine. 11th ed. p.835-843.
5.David J. Hampson and Eric R. Burrough (2019). Diseases of swine. 11th ed. p.951-970.
6.Fabio A. Vannucci, Connie J. Gebhart, and Steven McOrist (2019). Diseases of swine. 11th ed. p.898-911.
圖片來源
圖1 及圖2. https://www.cwb.gov.tw/V8/C/C/Statistics/monthlymean.html
圖3. Vahle JL, Haynes JS, Andrews JJ. 1995. J Vet Diagn Invest 7:476–480.
圖4 及圖5 . Diseases of swine. 11th ed. p.755.
圖6. https://pigdise.nvri.gov.tw/fmodule/disSheet.aspx?id=gN33JEDMfeQ%3D
圖7 https://pigdise.nvri.gov.tw/fmodule/disSheet.aspx?id=gN33JEDMfeQ%3D
圖8. https://www.vetnostrum.com/tw/magazine/2018
圖9. 及圖10. http://pigdise.nvri.gov.tw/fmodule/disSheet.aspx?id=SxG%2B70YeTfI%3D

 

 

 

 

 

 

 

 

 

 

回列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