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養豬產業 具未知影響的新型病毒

豬第三型環狀病毒3(PCV-3)的最新知識

  豬第三型環狀病毒(PCV-3)是近年來發現屬於環狀病毒科的病毒。它代表豬環狀病毒屬的第三個成員,常認為與不具致病性的PCV-1 和PCV-2(世界最影響養豬產業的病毒之一)共同感染。 PCV-3 最初是在2015 年透過基因定序分析,在患有豬皮膚炎和腎病綜合症、繁殖障礙、心肌炎和多系統性炎症的組織中發現。因缺乏其他病原體作為這些疾病的潛在傳染源,使人們懷疑PCV-3 在病因上可能與疾病的症狀相關。甚至,看似健康的豬中都可能偵測到此病毒基因,於1990 年代初的回顧性研究,當時豬群中已經存在PCV-3。實際上,目前證據表明PCV-3 是一種在全世界相當普及的病毒。考慮到PCV-2 對養豬經濟重要性和對養豬產業的影響力,不容忽視此家族的新成員,如PCV-3。在未來的幾年中,對流行病學,致病機制,免疫力和診斷的研究得到了証實。因此,本綜述將統整PCV-3 研究的最新資訊和未來趨勢。

 

流行病學
  

     首次於美國發現後,陸續於亞洲、歐洲和南美的幾個國家已證明家豬中存在PCV-3。在所有測試豬群(包括母豬、木乃伊胎兒和死胎)中檢測到PCV-3 基因。通過PCR 發現病毒的機率依據世界各地收集的樣本而異(圖一)。與肥育豬相比,哺乳豬的PCV-3 PCR 陽性率較低。離乳後動物的罹病率最高。西班牙最近對試驗豬進行的一項研究中,在四個測試農場的所有年齡層中均發現了PCV-3 ,而且在所有年齡層,感染率仍不明確。此外,在波蘭和泰國的母豬血清庫以中至高比例檢測到PCV-3。以PCR 在唾液和口鼻拭子中檢測到PCV-3,甚至在糞便,精液和初乳,皆可檢驗到。 Kedkovid 等發現血清和初乳中的檢測之間呈正相關性,明顯表示初乳會因母豬病毒血症階段受影響。研究中發現,感染的敏感度與年齡有關,根據統計,幼年動物的PCV-3 陽性率低於年長動物。

 

 

              圖一 至今紅色區域為以PCR 檢驗到PCV-3 陽性樣品的國家。

 

 

PCV-3 與臨床症狀關聯性
  

     具有不同臨床/ 病理狀況(例如呼吸道、繁殖、消化道和神經系統疾病)的豬中檢測到PCV-3; 但是,此病毒也於看似健康的動物中檢測到。( 表一) 統整檢測到PCV-3 的臨床表徵。值得關注的是,在大多數情況下,並無完整的診斷研究,只是擷取不同臨床症狀的患豬之病毒DNA。即使檢測到病毒,並不表示PCV-3 在此情況下具有致病性。因此,本文統整其他研究論文,報告中在不同疾病情況下檢測PCV-3 DNA 的結果。 

 

表一 根據豬生產流程中在不同臨床/ 病理情況下在PCV3 PCR 陽性動物之臨床表徵統整表( 擷取)

 

PCV-3 可以在家豬和野豬的不同組織中發現,表示感染的系統性

 

致病機制
  

     尚未有研究PCV-3 感染致病機制的資料。PCV-3 可以在家豬和野豬的不同臟器中發現,表示主要以系統性感染。當病毒進入體內,主要複製位置、分佈區域和感染持續性的觀點仍未被發現。在糞便、口鼻拭子、唾液和運輸車中發現了PCV-3,推測藉由直接接觸進行水平傳播是一條重要途徑。在具有繁殖障礙病史的農場以及精液和初乳中檢測胎兒和死胎的病毒,也同時指出垂直傳播可能是另一種途徑。確切地說,需要更多的研究來確認這種病毒的潛在傳播途徑。

 

感染和傳播的年齡
  

   當離乳豬中檢出了PCV-3 病毒,其發病率更高,在這項研究中,在各個年齡層的豬都發現了PCV-3,陽性率皆相似。PCV-3 感染的模式與PCV-2 形成對比,後者主要在5 至12 週齡之間感染,很少感染在哺乳豬。通過以下事實來解釋:初乳抗體可以預防感染,在哺乳和離乳階段抗體下降。所以當母源移行抗體減弱,豬隻感染後將發生血清陽轉,通常發生在9 至15 週齡之間,抗體至少可延續至28 週齡。目前缺乏有關母豬感染及母體來源的抗體以及該抗體對PCV-3 的保護作用等方面的資訊。一般若在初乳中可以發現PCV-3,這暗指垂直傳播(母豬傳播仔豬)的可能性,並強調了早期潛在感染的重要性。

 

結論
  

   豬第三型環狀病毒是近期發現的病毒,廣泛分佈在家豬和野豬群。 該病毒可以在所有年齡層中發現,很少有持續感染的表現。 儘管已經在幾種臨床和病理條件下發現了該病毒,但仍缺乏此病毒具致病性的確切證據。
 

 

Reference
Klaumann F, Correa-Fiz, F, Franzo G, et al: Current Knowledge on Porcine circovirus 3 (PCV-3): A Novel Virus With a Yet
Unknown Impact on the Swine Industry. Frontiers in Veterinary Science ,2018.

 

 

 

回列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