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保健康不怕球蟲 防治球蟲就靠永鴻

       家禽球蟲症是由原蟲引起的消化道性疾病,普遍發生於世界各國之養雞場,為養雞產業最困擾的疾病之一,主要藉由糞口在雞群中進行水平傳染,因而好發於平飼型態之雞群,例如種雞、白肉雞、土雞、蛋中雞等。感染雞隻病害程度與病原毒力、感染數量及是否細菌性腸炎有關,輕症者多呈現無明顯症狀或次臨床症狀,嚴重感染者則造成腸道出血、發炎腫脹、腸壁增厚和瘀斑等病變,導致家禽消化吸收不良、下痢、脫水、削瘦甚至死亡等,而耐過的家禽雖然可獲得免疫,但在飼料效率及生長性能之表現上往往不如預期,除此之外,每年全球養禽業者僅在球蟲症的醫藥花費上即可高達5億美元以上,造成業者嚴重之經濟損失。

       台灣氣候溫暖多濕,因而導致球蟲症成為最困擾台灣養雞業者的疾病,尤其是平飼之雞隻,常因感染引發雞隻腸道傷害,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球蟲有艾美球蟲屬 (Eimeria spp.)和Isospora spp.兩屬,在台灣以艾美球蟲屬最為常見,其為單細胞原蟲會單獨或是複合感染、寄生於雞腸道而爆發球蟲症。此原蟲易爆發在高溫、高濕及密集飼養的環境,飼養過程中過度密飼、環境衛生管理不佳或未能完全隔離受感染的雞隻,導致球蟲症在雞群中快速擴散,一旦發生疾病往往不易有效控制。球蟲之生命週期,包括兩個為期一到數天之無性生殖週期 (asexual cycle),第一個無性生殖週期階段:卵囊 (oocyst)→孢子體 (sporozoites)→滋養體 (trophozoites)→裂殖體 (schizonts),接續第二無性生殖週期階段:裂體性芽孢 (merozoites)→構成雌雄配子 (male/female gametes),再續以進入有性生殖週期 (sexual cycle),卵囊孢子化 (oocyst sporulation)後會排出宿主體外;球蟲完成整個生命週期約僅需七日,即可產生大量孢子化卵囊,讓球蟲能快速大量增殖,造成宿主腸道嚴重的傷害。

       而球蟲主要透過存在糞便中的卵囊,在雞群間擴散,一旦經由啄食進入雞隻體內,卵囊即釋放球蟲孢子並進入腸道表皮細胞,造成腸道機能損害而下痢、降低體增重及飼料利用效率,甚至死亡;而球蟲的卵囊壁可保護不被乾燥環境及消毒劑之影響,確保可長期存活在禽舍及周遭環境中,並可藉由其他生物 (如鳥類或囓齒動物)、器具或載具帶到新的場所。為避免球蟲疫情爆發造成嚴重的損失,球蟲藥通常會以預防為目的,藉由飼料添加劑的形式投予雞隻飼糧中,且須長時間連續使用,方可防範擴散降低損失,而非僅在發病後投藥。

       台灣防治家禽球蟲首重於墊料溼度的控制,墊料潮濕可能肇因於管理不當。另外避免禽隻感染傳染性支氣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或傳染性華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IBD)等易造成的水樣便浸濕墊料,避免墊料潮濕以有效降低球蟲卵囊芽胞化率。卵囊一旦芽胞化後對環境具強大抵抗力,一般化學清潔劑或物理方法皆無法有效殺滅卵囊或現場應用價值低,應落實進出禽舍換鞋等生物安全觀念,盡可能阻絕球蟲卵囊侵入養禽舍。

預防球蟲病:

1. 雞舍要保持清潔乾燥,通風良好,及時清除糞便及潮濕的墊料。

2. 飼料槽、飲水器、飼養用具要經常洗刷和消毒。

3. 飼料中應保持有足夠的維生素A和K,以增強抵抗力,降低發病率。

       抗球蟲藥是最普遍使用的防治方法。各類藥品名目繁多且各有特性,使用上尤需考慮用藥時機、劑量、球蟲種類、雞種、停藥期、副作用以及配合禁忌等因素。在使用時機上,有些藥物對胞子蟲時期比較有效,例如克球(Robenidene)及安保靈(Amprolium);有些藥對裂殖體時期特別有效,例如耐福(Nicarbazine)、磺胺劑(Sulfanamide)等。

       依其來源,球蟲藥可概略分為兩種:聚醚類離子型球蟲藥 (polyether ionophores)及化學合成型球蟲藥 (synthetic coccidiostats)。主要之聚醚類離子型球蟲藥包括monensin、narasin、lasalocid、salinomycin (山福)及maduramicin (允球滅)。

離子型球蟲藥之作用機制:

       離子型球蟲藥會與其他抗生素產生交互作用,如maduramicin (允球滅)、monensin、salinomycin (山福)、narasin等球蟲藥會與tiamulin不相容,影響球蟲藥之代謝與排出,使其累積於細胞中,對家禽產生毒性。此外,monensin與tiamulin混合使用時,易引發雞隻肌纖維溶解,造成健康雞群可能突然無法站立及猝死。

       離子型球蟲藥會與各種金屬離子 (主要為Na+、K+及Ca2+)構成複合物,攜帶此類離子穿透蟲體細胞膜進入球蟲體內,干擾並破壞蟲體之滲透壓平衡,使蟲體細胞內之Na+濃度不斷升高,並影響粒腺體之受質氧化作用 (substrate oxidation)及腺核苷三磷酸的水解作用 (ATP hydrolysis),影響球蟲的能量利用。此外,高濃度之Na+亦會使細胞內Ca2+濃度增加,產生細胞毒性,達到殺死蟲體作用。離子型球蟲藥以破壞細胞滲透壓平衡之作用機轉為主,對球蟲孢子體和裂殖體有效,因此有較廣的使用範圍,對進入腸道細胞前後的蟲體皆有作用。

化學型球蟲藥之作用機制:

      化學型合成球蟲藥則包括robenidine (克球)、diclazuril、Toltrazuril(特福)及nicarbazin (耐福)等。不同之化學型合成球蟲藥各有不同的作用機轉,多作用在特定的蟲體發展階段。例如: robenidine (克球)主要是干擾蟲體蛋白質代謝。nicarbazin (耐福) 其作用機轉為影響NAD+代謝,抑制與能量有關之轉氫酶活性,進而干擾球蟲體能量代謝。而Toltrazuril(特福)則主要影響與嘧啶生合成有關之粒腺體呼吸鏈 (respiratory chain)酵素活性。Amprolium(安保靈)則為維生素B1相似物,屬競爭型藥物,可干擾球蟲維生所需的代謝反應,抑制球蟲生長繁殖,可阻止裂殖體及配子體階段之蟲體對維生素B1的吸收,進而降低球蟲的生長與繁殖與降低卵囊的發育。ethopabate可抑制核酸之合成,限制蟲體細胞的新生,安保靈常與ethopabate配合使用,可得加成效果。由於安保靈毒性低、安全性高,是唯一可使用於產蛋雞的抗球蟲製劑。使用上則需注意勿再飼料中添加綜合維他命製劑,以免降低藥物的效力。

       球蟲之原蟲普遍存在密集飼養環境中,以目前業界現行普遍採行連續飼養模式,要將其根除幾乎不可能,因此使用球蟲藥是有效控制球蟲的重要措施;惟許多球蟲藥因長期或不當使用,已使球蟲產生抗藥性,降低相關球蟲藥之藥效,而不適切的增加投藥量、種類或延長投藥期,除了衍生提高生產成本及藥物殘留問題,更加劇抗藥性的產生。當一球蟲株對某一種離子型球蟲藥產生抗藥性後,對其他作用機轉相同或類似之球蟲藥亦容易形成抗藥性,即交叉抗藥性 (cross resistance),此時再持續增加投藥量或轉換其他同類機轉之球蟲藥,已無法有效緩和疫情。為有效控制球蟲,避免 (或減緩)抗藥性的產生,如何正確用藥即是非常重要的課題,以下列出三種養雞產業常見的用藥方式,並討論其優缺點:

一、單一投藥計畫 (single drug program):

       即於同一雞群飼養階段,僅使用單一球蟲藥,此方式易隨著相同藥物的長期使用,使該畜禽舍之球蟲產生抗藥性,導致藥效逐漸降低。其中,球蟲對化學型球蟲藥產生抗藥性速度較快,而對離子型則相對較慢,建議避免使用此投藥計畫。

二、穿梭投藥計畫 (shuttle program):

       同一雞群之飼糧中,依照不同飼養階段替換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之球蟲藥,通常混搭化學合成類與離子型球蟲藥,例如於育雛期飼料 (starter feed)添加化學合成類,之後於成長期 (grower feed)換成離子型;或是選用不同作用機轉之同類型球蟲藥接續使用。此計畫之優點為,當該禽舍球蟲已對某一球蟲藥產生抗藥性下,疫情可被接續使用的另一球蟲藥控制。此計畫雖然無法全然避免抗藥性產生,但具減緩之效果,惟若錯誤選用球蟲藥,例如混搭之兩種球蟲藥皆為單價離子型,則可能無法有效控制因抗藥性造成之疫情。

三、輪替投藥計畫 (rotation program):

       於各個連續飼養之雞群批次間 (successive flocks),使用不同之球蟲藥,例如於年度中第一個飼養批次使用化學型球蟲藥,而於接續之第二個批次則替換為離子型,常見的有選用安保靈/耐福與其他離子型球蟲藥輪替使用,但夏季時建議不宜使用耐福,以避免發生熱緊迫。此外,亦可進一步於每個批次之雞群,運用輪替投藥計畫。輪替投藥計畫之概念與穿梭投藥計畫類似,皆以應用不同機轉之球蟲藥輪替使用,減緩抗藥性之產生,清除已具備特定抗藥性之球蟲,如再配合確實之墊料清除作業 (clean-out),可更有效控制疫情。

       不論採用穿梭或輪替投藥,疫情控制成效主要取決於球蟲藥之選用,例如,該養禽場之球蟲已對離子型球蟲藥產生抗藥性,持續選用此類球蟲藥將無法有效控制疫情。但目前實務上並無簡單快速的診斷方式可幫助農民辨識球蟲抗藥性,作為選用球蟲藥的依據,故原則上,在規劃投藥方式時可先避免使用過去已在該養禽場長期使用的球蟲藥,同時避免於連續多個飼養批次間皆使用同種球蟲藥,才可有效長期控制球蟲疫情。

穿梭或輪替用藥不同組合的優缺點

 

 

 

 

 

 

 

 

 

 

 

 

回列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