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護陽氣 清瘟抗毒

從中醫學論述中草藥的奧秘

古代中醫記載與解說   

       中醫學所說的「溫病」是在現代醫學中有泛指傳染病的說法,溫病主要為發熱性質顯著,例如:急性傳染病、發熱性疾病、中暑、瘧疾等,都歸類為此。

  • 溫病發展過程的規律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
  1. 溫病發展趨勢: 病位為表入裡,病情由輕轉重,正氣由實致虛。
  2. 病程具有階段性:
  3. (心肺)、中焦症(脾胃)、下焦症(腎、膀胱、大小腸)來概括,如圖一。
  • 溫病具特殊性臨床表現主要有:
  1. 起病急,傳變快。
  2. 發熱為主症,熱象偏重,如發熱、紅、腫現象。
  3. 易化燥傷陰,如具有組織胺或化膿現象。
  4. 易內陷生變,如造成臟器損傷。
  5. 表徵造成的症狀,如皮膚斑疹密佈、腔道出血、精神萎靡、抽畜等。

 

        溫病發病原因可能來自於品種個體差異、環境、營養,而導致動物機體的不平衡。另外致病因素則由接觸外在的環境(溫度、濕度)、飼養管理(飼料營養)、接觸不同途徑(農場生物安全)而影響,此又稱為「溫邪」。

因此大多中草藥訴求為清熱解毒,所謂的熱為熱象顯著,易傷陰津,也因現代集約化飼養,而導致傳染病傳播速度快,病程較短,故現大多以此為治療根本。無論古代中醫學或現代免疫學的角度都可得知,當疾病發生時,如動物體本身的機體是呈現陰陽失衡,加上病原菌的感染及侵襲,將會導致更嚴重且快速的死亡,進而造成畜牧業者經濟的損失。

        家畜、家禽傳染病之病原菌主要分為細菌性及病毒性,臨床上一般發現細菌性疾病大多會使用抗生素給予及時處理。病毒性疾病主要還是依賴疫苗及農場生物安全來達到疾病預防效果。由古代中醫溫病解說來理解,其實疫苗的保護力是需對陰陽平衡之動物機體才能得到應有的幫助。

                 圖一、溫病病程意示圖

現代病毒生活史

       因病毒增殖及變異速度快,畜牧業者對於疫苗保護力一直是最關注的議題。病毒增殖過程 - 第一步為吸附且滲入嗜好細胞,病毒進入細胞後將脫去蛋白質外殼,經複製、轉錄、轉譯合成病毒的蛋白質及基因組等步驟,組裝後的病毒顆粒再進行修飾蛋白質,經成熟作用再藉由出芽或宿主細胞溶解釋放。因此抗病毒產品大多機制分為,直接性作用如:抑制病毒的複製周期、融嗜病毒囊膜;間接性作用如:干擾素(interferon,IFN) 治療、免疫促進劑…等。其實,病毒病的易發季節及畜禽的某些敏感階段,用中草藥來減少生產損失,一直是獸醫界業界人士關注的議題。

中草藥、藥用菇蕈類之抗病毒機制

       從古代中醫對於病毒的紀載的相關描述,可得知中草藥作為抗病毒藥物是有一定的依據,近代中草藥的研究也分析許多活性成份是具有抗病毒、抗菌、抗發炎之相關效果,多種中草藥的活性成份也會因應不同產地、氣候、採集部位及萃取方式而有所影響。中草藥抗病毒活性成份,作用機制為干擾各種病毒DNA或RNA的複製過程,在研究指出的活性成份又區分為幾類,包括: 黃酮類、多酚、多醣體、萜類、生物鹼等,不同中草藥活性成份可參考表一。中草藥活性成份除了直接針對抗病毒之外,也可間接來達到抗病毒的能力,在許多中草藥已證實可促進宿主白血球之吞噬能力,且可誘發干擾素的分泌而抑制病毒的複製,例如:金銀花、魚腥草、黃耆多醣等。

        除了植物中草藥以外,已被廣泛的使用之藥用菇蕈類,昆蟲寄生真菌如:蛹蟲草,具多種生理功效,被發現有抑制腫瘤、抗瘧疾原蟲和抑制mRNA用。另外腐樹木及特殊樹木寄生真菌如:靈芝、牛樟芝、茯苓等,也具有抗病毒、抗腫瘤且調節免疫力之功效。目前因野生藥用菇蕈採集難、數量少,因此目前都以菌種發酵技術培養子實體或菌絲體後,再來進行萃取活性成份分析及純化。

       中醫的陰陽調和論點與現代免疫學有異曲同工之妙,一則藉由中草藥中的活性成份活化巨噬細胞,提升自體免疫,增強動物之抗病力。二則為針對病毒增殖過程中,干擾病毒基因組複製,由此能夠減少中醫學中所論述的「溫邪」之影響。目前減抗綠色養殖為畜牧業者共同努力的方向,因此現今飼料添加劑的中草藥產品大多以組合複方,解決農場多方面的問題。

表一、現代醫學發現中草藥之活性成份

 

 

 

 

 

 

 

 

 

 

 

 

 

 

回列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