飼豬歹管理,飼豬歹腰市 對症下藥做輕可

季節轉換豬場常見細菌性疾病之控制策略

        從70年代至今,經由後院式飼養(圖1)演進至集約化養殖(圖2),從少量豬群至群體密集飼養模式,面臨到嚴峻的挑戰,要如何在環境變遷中調整豬群生態平衡,生產力、社會化等,才能讓氣候環境與飼養者達到雙贏的局面呢?

 

圖1: 後院式飼養             

圖2: 集約式飼養

        氣候變遷影響飼養環境,台灣身處海島國家,位在亞熱帶區域,『台灣氣候的過去與未來』*報告中指出,近半世紀來,台灣夏季時間明顯增加,冬季時間縮短(表1),夏季時間比近50年的平均天數增加5.66日,冬季減少6.06日,而均溫升高1.18-2.72度,尤其乾溼季節差異性越來越明顯。全球出現極端高溫的頻率開始增加,預估21世紀末台灣的極端高溫日,每年將可能超過100天。而這些氣候變遷又會導致飼養環境遇到哪些衝擊?(圖3)

表一

  圖3.未來各行業衝擊與可能問題

 

未來針對農業及畜牧業之生產衝擊如下:

  1. 氣候變化過大,極端高溫日增加,每年增至100日以上 : 關注畜舍內通風及溫度調控。
  2. 暴雨跟強颱比例增加 : 畜舍內短期內濕度瞬間提高,若沒有排除水氣問題,容易導致細菌繁殖孳生,須強化排除濕度的策略。
  3. 乾旱日增加,乾濕季趨於明顯 : 未來可能有水源不足的問題,水源對畜殖佔有一席之地。

       為了因應未來不可控制的環境因素與挑戰,無論病毒、細菌甚至飼料毒素等,皆會對畜禽健康產生極大影響力。特別是秋冬季節氣溫驟變,季節轉換期間日夜溫差大,特別容易因為下列幾個原因導致疾病發生:

  1. 未即時做好保暖防寒措施。
  2. 豬群對環境(日夜溫差或寒流問題)產生緊迫,造成免疫力低下。
  3. 豬舍因應防寒保溫,忽視通風換氣問題,導致室內氣體不流通,引發呼吸道疾病。

如何提早預防秋冬季節常見的細菌性疾病?

    最主要關鍵在繁殖豬群,當抗體陰性母豬生產出抗體陰性仔豬,抵抗病原能力差,很可能成為豬群中的帶原者。為了消除豬群中無可避免的潛在病原,無論是疫苗或抗生素都有其使用的必要性那該如何讓場內病源與豬群達成生態平衡,降低發病的頻率呢?首要是提昇疾病耐受力。生理上對疾病的耐受性即為在病源存在的情況下,維持體內生理穩定性的能力,而完全限制病原的感染也可能對生物體的健康及性能造成負面影響。那又該如何提升動物對疾病的耐受性或控制疾病發生的可能呢? 前者牽涉廣泛,與育種與環境因子有關,且需訂立長期計畫方能執行;後者則較易操作且已有可及早預防之策略。

       繁殖豬群是場內整體健康度的指標,不論從外購或場內留種的種畜群,需要嚴謹評估其健康度及遺傳潛力,倘若將疾病因種畜引入場內,可能會破壞場內的病原平衡或影響正常的遺傳潛能。例如在多產特質的繁殖種畜裡,容易發現豬鏈球菌(Streptococcus suis)於場內傳播。故只要引進新的種畜,生態循環上就需要一些時間挑戰與磨合。而近年來因疾病困擾,飼養者將新進種畜比例拉高,導致離乳至保育階段疾病問題特別複雜,更難解決與控制。以下即針對近期常見的細菌病源進行分析與說明:

1.副豬嗜血桿菌感染症(格拉氏症)

       副豬嗜血桿菌感染症,又稱格拉氏症,依照臨床症狀(動物受影響的部位),學者將此分為四種型式:格拉氏病(纖維素性多發性漿膜炎)(圖4)、敗血症、急性肌炎及呼吸道疾病。副豬嗜血桿菌引起的臨床症狀多為非特異性。此病主要為甚急性或急性病程,尤其是具有高度健康狀況的動物易患此病。起初的臨床症狀為體溫升高,精神抑鬱及食慾不振,也可觀察到發病豬有下列症狀:咳嗽、呼吸困難、體重減輕、跛足、身體不協調或發紺,也有部分豬隻可能衰竭而亡。

       因 “發燒”症狀可能是由急性細菌或病毒性疾病所引起,如放線桿菌胸膜肺炎、豬鏈球菌、豬丹毒、黴漿菌或豬流感病毒等,故須以鑑別診斷區分之。

治療與預防

       只要出現上述臨床症狀就要盡快投予抗生素治療。建議抗生素劑量要根據感染特徵而有不同。於爆發格拉氏病之期間,病原已滲透至組織和腦脊髓液中,因此需要高劑量藥物濃度,使藥物擴散至全身與感染之關節中,以分離出之細菌的敏感性藥物作為基礎治療藥方。目前對副豬嗜血桿菌的抗藥性報告並不多。丹麥針對副豬嗜血桿菌分離株進行藥物敏感試驗,對ampicilin(安喜®), ceftiofur(賜來富®/賜來好®), fluorfenicol(立可治®/快治樂®), penicillin(青黴素®/永力黴素®/帝保®), spectinomycin, tetracycline(特喜®/多剋星®/歐羅肥®15.4%), tiamulin(太朗®/太妙素®), tilmicosin(泰好用®/金順®) 及磺胺類藥物(敵菌®/力菌®)具高度敏感,但在現場的治療效果會因各國使用抗生素之習慣而有不同。

      不僅僅是藥物控制,當環境衛生條件不佳、營養素缺乏及牧場管理不當也是副豬嗜血桿菌感染發展的誘因,特別是不同年齡層混養的牧場,更加容易爆發疾病

圖4. 纖維素性多發性漿膜炎

圖5. 皮下水腫,關節囊液清澈透明

2.第二型豬鏈球菌感染症

       豬鏈球菌相關感染之症狀與病變雷同,通常為敗血症或是侷限範圍之系統性感染。敗血症之病豬在急性病程後立即死亡。另一種則是具神經症狀之仔豬,通常因為有側臥或划水症狀(圖6)才被發現到,而離乳保育豬的症狀包含共濟失調、眼球突出、走路不協調、震顫、抽搐、失明和耳聾。患有關節炎之病豬,關節腫脹且跛腳。在某些疫情發生時,可能伴隨與肺炎相關之呼吸道症狀,發病率和死亡率差異頗大,容易受到治療速度與效果所影響。豬鏈球菌為肺炎常見的繼發病原因子之一。

此病為人畜共通傳染病,其傳播途徑與發病機制如圖7。

圖6. 豬鏈球菌感染,病豬側臥且划水症狀。

圖7. 豬鏈球菌誘發疾病的發病機制。豬鏈球菌進入豬的主要途徑是上呼吸道,突破粘膜(呼吸,腸道)或皮膚屏障後,豬鏈球菌通過血源性和/或淋巴源性擴散侵入不同的器官和組織,主要導致腦膜炎,關節炎和/或其他多種系統性病變(如敗血性休克、突然死亡、多發性漿膜炎和心內膜炎)。資料來源:Segura et al. (2017)

治療與預防

        目前沒有控制豬鏈球菌之有效方法。所以,先排除環境或感染壓力,如密飼/通風不良、濕度高和衛生條件不佳,皆為清除此病的必要策略之一。統進統出的批次化管理、異地飼養及器械的嚴格清潔消毒都有助於此病的控制。同時掌控與豬鏈球菌有相互關係的原發疾病(如:PPRSV/豬流感/假性狂犬病及黴漿菌等)也可降低發病率與提高治療效果。病豬應盡早以抗生素針劑治療,或將吸收效果較好的抗生素加入飼料或是飲水中,在發病高峰期以高劑量治療,降低損失與傷害。

       抗生素的選用需依據生物個體的敏感性、感染的型式與投藥方式做選擇。歐洲對此菌分離株的最小抑菌濃度(MIC)試驗結果顯示,對ampicillin (安喜®), ceftiofur(賜來富®/賜來好®), enrofloxacin(炎服樂®), florfenicol(立可治®/快治樂®), penicillin, and trimethoprim/sulfamethoxazole的抗藥性低,而對四環素具有高抗藥性。豬鏈球菌之血清型對抗生素的敏感性,在不同地區也會有所不同。在疾病爆發期間,每天監控病豬2-3次,在早期離乳豬之急性豬鏈球菌腦膜炎,以青黴素類(青黴素®/永力黴素®/帝保®/安喜®)及dexamethasone(立可爽®)針劑進行治療。在急性爆發且對飼料添加藥物反應較差的豬場中,建議於病號欄中治療所有豬隻,並透過飲水及在飼料中添加藥物的方式進行治療。

      季節性常見的細菌問題主要都與天氣溫差與畜舍調控狀況有關。抗生素是輔助治療的方法,主要還是以豬場飼養管理的縝密程度為關鍵。於開放式畜舍環境中仔細觀察當下氣候環境是否為豬群適應或喜好的,於密閉式環境(負壓)中則以設備做自動化控管,讓控管條件更加嚴謹。以前述做為基礎管控豬群環境與健康度,才能讓飼主豬好飼、賺飽錢,『豬來起大厝』。

資料來源:

  • 台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17-物理現象與機制,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 Zimmerman, J., Karriker, L. and Ramírez, A. (2019). Diseases of swine. 11th ed. p.942-943.

l   Nedbalcova, K., Satran, P., Jaglic, Z., Ondriasova, R. and Kucerova, Z. (2012). Haemophilus parasuis and Glassers disease in pigs: review. Veterinární Medicína, 51(No. 5), p.168-179.

圖片來源:

https://vetmed.iastate.edu/vdpam/FSVD/swine/index-diseases/streptococcal-infection

 

 

 

 

 

 

 

 

 

 

 

 

 

 

 

 

 

回列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