黴菌毒素新知/調查

2019最新報告彙整

        飼料中黴菌毒素為嚴重的全球性問題,對經濟動物的養殖產業具有極高的影響。糧食作物會因天候條件、農業規範和其他環境因素繼而影響黴菌毒素的發生率,黴菌毒素對養殖產業的影響包括增加動物死亡率、獸醫診療與處置受污染飼料的成本提高、畜牧業生產率降低等。當動物在攝取受黴菌毒素污染之飼料後,會依不同黴菌毒素之特性引發不同類型的併發症,如厭食、免疫力下降、生長遲緩、肝臟受損、致癌性、致畸胎及死亡等,導致禽畜產量降低,進而造成經濟損失。每年美國和加拿大之畜牧業,因為飼料中黴菌毒素的感染及危害,損失可達50 億美金。而從食品衛生安全之角度,禽畜食用受黴菌毒素污染之飼料後,本身雖然未發病,但毒素可能殘留在動物組織、肉、乳、蛋等禽畜產品中,經由食入而影響人類健康,因此飼料受黴菌毒素污染問題近年來一直受到人們高度的關注及重視。
  黴菌毒素(mycotoxin) 為真菌(fungi) 在作物中生長繁殖時產生有毒的二次代謝物,目前估計約有1000 種以上的黴菌毒素被發現廣泛存在於穀物、糧食和飼料原料中。由於飼料原料在農作物收穫前後、加工過程、運輸或儲存期間易遭受黴菌感染且大多數黴菌毒素具有非常穩定的化學性質,一旦在飼料原料中形成,將繼續污染最終產品和飼料。

  依據財政部進口貨物統計資料庫查詢,我國107 年飼料用玉米進口量為3,459 千噸,美國和巴西占總進口量91.12% 以上,其他進口國包括比利時、印度、澳大利亞、阿根廷、南非等總占比為7.88%。2018 年美國穀物協會的調查共分析了181 個玉米樣品,黃麴毒素測試結果顯示99.5% 的樣品低於或等於FDA 的安全限量標準(20 ppb)。因於2018 年天氣條件比往常更潮濕,而有利於產生嘔吐毒素,嘔吐毒素檢測結果,74.6% 樣品低於試劑檢測極限(500ppb),但污染率達25.4% 仍較2017 年(10%) 來得高。

     近年來,伏馬鐮孢毒素被證明是全球最重要的黴菌毒素之一,一份來自國外的私人公司調查分析報告中指出,在其2018 年分析樣本中,68%檢測出伏馬鐮孢毒素陽性,且主要來自於玉米原料檢體。玉米在海上運輸期間,貯放在幾乎密閉的船艙內,缺乏通氣而有利於形成局部高濕度的區塊,易於引發穀物上微生物活動,加上玉米穀粒堆內溫度的差異,使艙內凝結成的水滴導致發生黴爛,因此建議控制長期儲存和運輸的濕度條件應低於14%。美國穀物協會2018/2019 玉米收穫質量整體情況報告也指出,在2018 年作物中,與2017 年相比,水分含量較低,但仍應充分監測和保持低水分含量以防止在儲存期間可能的黴菌生長。
  黴菌毒素中毒症狀會因飼料中所含毒素種類、劑量、餵飼時間、毒素間的相互作用及動物本身的品種、年齡及健康狀況而有所不同。高劑量的黴菌毒素能直接造成畜禽生長不均、表現差以及出現明顯的臨床症狀;低劑量的黴菌毒素可導致免疫抑制,引起疫苗後不良反應、抗體水平上不去、影響疫苗保護力、增加抗生素用量,間接的造成生長不均勻甚至易引發其它疾病。重要的黴菌毒素及其中的危害列表如下:

        一般在檢測飼料或原料中的黴菌毒素時,很多時候只檢測一種毒素(黃麴毒素),卻沒有考慮到以下因素:

1、黴菌毒素間彼此的相乘作用: 一種黴菌,可能產生數種毒素,飼料或原料中往往不止只含一種毒素,至少含有2 種以上,彼此間常具相乘作用,例如黃麴毒素與嘔吐毒素、赭麴毒素與T-2 毒素、嘔吐毒素與F-2 毒素等等,這些毒素同時出現時,其中毒劑量會低於單一黴菌毒素之濃度。
2、直接性影響因素:飼料被氧化及細菌感染後,同時亦提供黴菌有利的生長條件,導致更多的黴菌毒素產生。
3、間接性影響因素:緊迫,熱緊迫、疫苗接種及飼養管理、營養缺乏、高密度飼養、疾病干擾等因素均會導致畜禽對黴菌毒素的抵抗力降低,使得低劑量的黴菌毒素也會間接造成畜牧業者的損失。

  國內業者在2018 年度檢驗的總樣品中,嘔吐毒素的污染率最高( 達90.9%),其次為黃麴毒素、玉米赤黴烯酮,污染率皆達五成以上,且將近有79% 樣品檢測到2 種以上黴菌毒素。因此,建議使用多功能黴菌毒素處理產品以應付各種黴菌毒素。

預防措施

        不同黴菌毒素之化學結構和毒性特性差異極大,難有一種方法可拮抗或降低所有黴菌毒素之危害,故對抗黴菌毒素的最好的策略是預防飼料感染黴菌及黴菌毒素,目前預防控制黴菌及黴菌毒素危害關鍵的措施為做好飼料的防黴和去除黴菌毒素,特殊抗氧化劑或保肝劑的使用也可降低已存在飼料中或無法由人為方法處理之黴菌毒素對於動物的影響。

1、飼料的防黴:
嚴格控制飼料和原料的水分含量、控制飼料加工過程中的水分和溫度、選擇適當的種植或收穫技術、注意飼料產品的包裝、貯存與運輸、於飼料中添加防黴劑等。其中防黴劑無法去除飼料原料中已存有的黴菌毒素,添加防黴劑目的為防止黴菌的生長。
2、除去已污染的黴菌和黴菌毒素:如果飼料黴變嚴重則應棄之,因其養分已嚴重流失,對於輕度黴變的飼料與原料,則可根據具體情況,採用不同的方法進行         去黴菌毒素處理。一般常見黴菌毒素處理方法為物理法、化學法、酶解法、吸附法。

黴菌及黴菌毒素污染率與氣候具有一定程度相關性,產地中作物暴露在高濕度環境下會促使黴菌生長,進而產生黴菌毒素問題。台灣氣候高溫、高濕度環境易使得黴菌毒素含量快速增加,造成穀物品質不穩定,若長期以品質不良穀物混入飼料中將造成禽畜動物危害而影響經濟收益。

 上述方法基本上為減少飼料中黴菌毒素之含量,以防止禽畜受其毒害,若飼料仍然含有黴菌毒素,則可再以吸附劑或黴菌毒素降解產品降低動物對毒素的吸收來減輕其危害。然而,由於黴菌毒素之種類繁多、毒性機制各異,在無有效方法使黴菌毒素完全消除的情況下,若能針對該毒素之毒性效應,以添加某些物質或營養素來增進腸道的抗氧化力、降低發炎率,減輕甚或消除黴菌毒素所致之生理生化傷害,亦不失為降低黴菌毒素造成損失之有效對策。

 

回列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