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2016-10-02中央通訊社
徐家三姊妹85歲的阿公是台灣所剩不多的閹雞師傅,她們利用暑假走訪各地,瞭解閹雞的故事和文化,為了不讓這項技術失傳,更希望考取證照,成為首位女性閹雞師。
徐筠茹、徐珮瑄及徐孟琪是三姊妹,她們高齡85歲的阿公是台灣所剩不多的閹雞師傅,也是花蓮唯一的一位,從小聽著阿公訴說著騎上野狼125,走訪花蓮各地閹雞的故事,因而萌生想了解閹雞文化的念頭。
三姊妹成立團隊,參加教育部青年發展署「尋找感動地圖實踐計畫」,並獲得補助經費,她們利用這個夏天,踏上這趟閹雞尋根之旅,除了拜訪新竹、苗栗及屏東的4位閹雞師傅外,更傳承了師傅投入閹雞文化的故事。
談到閹雞文化,徐筠茹表示,公雞被閹之後,個性會變得比較溫馴、好飼養,而且沒了雄性激素,會長的較肥、多肉,口感更鮮美,閹雞肉在市面上的價格也比一般雞肉貴上約1倍。
除了拜訪閹雞師傅外,三姊妹還前往苗栗玉清宮參與「大雞比賽」,而「閹雞達人」蔡玉清表示,「他養的不只是雞,而是實踐文化的精神」,因此願意分享自身經驗,把多年養雞的經驗傾囊相授給需要的人。
「感動地圖給了我們一個好的起步機會,去爬梳阿公的閹雞人生」,徐筠茹說,一開始以為閹雞技術是即將失傳的東西,後來在走訪過程認識到老中青不同年齡層的閹雞師,但有趣的是還沒遇見女性的閹雞師。
今年剛從大學畢業的徐筠茹表示,自己已經在屏東竹田閹禽推廣中心上課,練習操作技術,9月也通過初階考試拿到證書,將朝中階和高階前進,同時也和阿公互相研究技術,希望找出屬於自己的閹雞手法,更期許自己能成為台灣第一位女性閹雞師。
資料來源2016-09-28自由時報
推動「食當地、玩在地」特色農業旅遊,台南市休閒農業發展協會獲農委會補助,與下營田媽媽合作,推出季節限定的芒果鵝肉料理,新鮮芒果入菜,搭配下營的鵝肉,香甜清爽,也希望為價格漸趨平穩的鵝肉帶動買氣。
芒果鵝肉料理選用當季的芒果為食材,鮮果、芒果製成的莎莎醬、情人果等,搭配燻茶鵝、鮮蝦等,香甜微酸的九月芒果,與香鹹風味的燻茶鵝,挑逗食客的味蕾,有燻鵝莎莎醬、麻香鵝肉米糕、香蔥鵝絲麵線、芒果蝦球、醉鵝三拼、香芒鵝肉捲等,因使用的都是新鮮食材,須於三天前預約,產季限定,只供應到十月中旬。
下營田媽媽業者邱惠梓表示,鵝肉價格受到去年初禽流感影響而調漲,連帶買氣也大挫,農曆春節、中秋節的銷售量銳減約三分之二,業者叫苦連天,中秋節過後,供應量開始增加,價格也漸趨平穩,消費者也有回流趨勢,現在正是吃鵝肉好時機。
資料來源2016-10-02自由時報
新東陽擴大國道農青市集服務,集結旗下營運的四個國道服務區、整合十五家特別「菁選」在地特色的農水產賣家,一日在國三清水服務區大集合,舉辦「國道農青市集菁選Party」,嚴選台灣「尚青」水果、茶葉、魚貨等農水產,吸引用路人試吃購買,不少中部民眾就近採買外縣市特產,場面熱鬧。
近年農青市集已為潮流,吸引國人青睞,高公局局長吳木富表示,國道服務區先天有車流量與人潮,服務區與地方特色產業的結合與行銷,不但能提高國道農青市集競爭優勢,更期待國道農青市集賦予台灣新型態觀光旅遊方式。
首次齊聚各縣市十五攤農水產的「尚青」趴,百中選一、優秀的農青們,不但講究在地美味、堅持自然無毒、更要顧及市場價格,包含四位獲選今年農委會百大青農得獎者,新東陽總經理麥升陽也趁活動表揚,向所有農青致敬。
麥升陽表示,今年初即開始致力於建立國道農青市集品牌,希望協助優良品質的農產品上國道,幫用路人找到健康優質的在地安心農產。
清水區公所前主秘陳明鴻昨日也協助梧棲在地的皇品名茶在服務區奉茶,邀用路人試飲台灣好茶,用行動支持在地農業。
資料來源2016-09-22聯合新聞網
雲林縣政府推動「沼渣沼液農地肥分使07用」計畫,其中二崙鄉三久牧場是全縣第一案輔導成功示範場,使用槽車及管線同步施灌「肥水不落外人田」,場內飼養豬隻1萬5850頭,實際施灌頭數達715頭,約占飼養總數4.5%,幾乎是小型畜牧場飼養量,引灌農地面積達9.9771公頃,可望降低河川汙染。縣府農業處長張世忠表示,雲林縣畜養豬隻達145萬餘頭,占全國25%,數量全國第一,全縣耕地有8萬多公頃,豬牛畜牧場超過1400場,目前全縣已有8家業者取得農委會許可,透過農業廢棄物再利用計畫,可降低飼養成本,附近農民可減少使用化學肥料,改善河川水質。
「是很不錯的政策!」黃姓畜牧業者說,以往只要遇到環保稽查就繃緊神經,現在可將沼渣沼液提供附近農民做為肥料,降低放流水中汙染物濃度,減少水汙費支出,減少畜牧糞尿水直接排入河川。
環保局長林長造指出,三久牧場是雲林第一家輔導成功案例,養豬廢水厭氧消化過程產生的副產物沼渣及沼液,含機質、腐植質、微量營養元素、多種氨基酸、酶類及有益微生物,且酸鹼度適中,具改良土壤作用,將全力推動計畫,結合畜牧業及農民,預計可降低河川汙染指標BOD(生化需氧量)數值,提升河川品質。
資料來源2016-10-06自由時報
農糧署移請檢方調查
嘉縣朴子市農會經收、保管的一○四年二期契作硬質玉米,前天被抽檢出含有基因改造玉米混充,農糧署南區分署已將全案移請檢方調查;朴子市農會總幹事黃純真昨強調,全力配合調查釐清,並檢討收存作業方式。
坊間傳出,因該期硬質玉米受到寒害影響,收成較差,契作有規定收購數量,農會每公斤收購為九元,可能有農民因此混充每公斤六元的進口基因改造玉米繳交,以賺取差價;但農糧署人員初步詢問相關農民,都不承認有混充情事。
農會檢討改善繳交制度
朴子市農會供銷部主任涂豐裕說,農會未曾發生此類事件,雖然每位農民繳交硬質玉米都留樣本,但因沒有簽名,以致於追查上有一定困難;下期開始,農會將全數要求落實簽名制度,建立更嚴謹繳交制度。黃純真表示,朴子市農會與中華民國農會簽約,受委託辦理契作硬質玉米經收、保管工作,運銷則由中華民國農會負責;該期硬質玉米契作面積為四百五十九公頃多,每公斤收購價為九元,今年三月開始收受保存在農會倉庫。
她說,契作內容約定收存作物的子實含水率、夾雜物含量、損害粒含量、籽實容重量及不得有禽畜糞便等項目,也註明不得使用進口硬質玉米;去年農糧署開始進行基因改造作物抽檢,但農會並無基因改造作物檢驗儀器,均需由農改場等單位檢驗,去年農會並未被檢驗出有基改玉米混充,今年四十七件樣本中,則有七件被驗出含有基改玉米。
資料來源2016-10-04上下游News&Market
上下游獨家調查,本土硬質玉米遭受基改污染事件,引發大眾關切,農糧署署長陳建斌向上下游記者提出說明,事情發生在今年六月抽驗朴子市農會收購之硬質玉米,可疑數量共有680噸。但因當初沒有一對一留樣,難以找出源頭,已請檢調介入偵辦,故未及未及時對外公布。
不過如今三個多月過去,農糧署完全沒有公開這個訊息,連購買到這批玉米的廠商大成長城都不知情。有知情人士指出,此案涉及農民有幾十人。
當事者朴子市農會,總幹事黃純真一問三不知,推給底下承辦人員,但基層人員也都噤若寒蟬,只說情況還在查證當中。
農糧署:農民疑似拿進口基改玉米交給農會,非蓄意種植
陳建斌解釋,檢驗共有二次,第一次抽驗16件,有1件驗到基改成分。第二次抽驗31件,有6件驗到基改成分,可疑數量共680噸。而且這些參雜基改玉米的本土玉米,已經都賣給飼料廠商大成長城,但並未告知廠商這個狀況。
「絕對不會是農民誤種或故意種植,」陳建斌再三保證,認為最大可能是農民另行購買進口之基改種子混充,「進口的一公斤6元,繳農會一公斤9元,」他認為是中間價差讓有心人發現有利可圖。
買到這批玉米的廠商大成長城,發言人周叔恆表示,並未被告知此事,目前這些玉米都用作飼料,沒有流入食品。
基改玉米來源無法追查無法排除田間污染
台南區農業改良場朴子分場分場長游添榮也認為,應該是價差讓部分農民鋌而走險,因為去年硬質玉米欠收,才去買進口的基改玉米來混充。但因來源難以追查,故也無法完全排除田間污染的可能性。
游添榮表示,農民蓄意種植的機率不高,因為國內種硬質玉米農民都是委託代耕中心,完全依賴機械,要偷種基改並不容易。此外,進口基改玉米和國產玉米的植株型態不同,種子外型也有差異,以目前種植最多的明豐三號來說,種子底部飽滿,但進口基改玉米底部呈凹陷狀。
不過當玉米收成時都混在一起,也很難從外觀判別哪些是基改、哪些是本土玉米。究竟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農糧署還是必須儘快調查清楚,公諸於世。
記者進一步詢問朴子市農會目前最新發展,農會總幹事黃純真言詞閃爍,表示她不清楚詳情,要問供銷部。供銷部人員也為難地表示,詳情還在查,礙難奉告。
但有知情人士指出,此案涉及農民有幾十人,沒有人承認,最壞打算可能會上法院。
支持本土玉米,業者只好自力救濟
這事件對支持本土作物而特地採購國產硬質玉米的廠商來說,有如一記悶棍。
伍珍榖物負責人伍東城每年都收購二千多噸本土玉米,加工成小顆粒或玉米粉賣給下游食品廠商,作為乖乖、金牛角等零食原料,就是希望提供本土非基改食物給國人。伍東城早就在預防這種情況發生,「我就是很怕,」他跟義竹區農會合作密切,從種植、收購到運輸,全程嚴格管控,包括運送本土玉米到公司的卡車都堅決不用會去碼頭載送基改玉米的回頭車,就是擔心基改種子混入。
伍東城也自購快篩儀器,搭配對外送驗,以確保滴水不漏。「就是自力救濟,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他無奈地說。
養雞業者江森負責人江振德,是國內少數全程以非基改飼料養雞的業者,也是向義竹區農會採購本土硬質玉米,還指定不噴農藥的田區才要。本土玉米不夠的時候,才向國外進口非基改玉米。採用本土玉米時,他也是戰戰兢兢,不定時抽驗,就是擔心有基改玉米污染,會傷害商譽。
農糧署自認受害者民眾須知道真相
陳建斌重申,絕對堅守國產作物非基改的立場。此次混充事件,「農糧署也是受害者。」
但有部分農民與畜牧業者反映,國產玉米混入基改玉米並非新聞,這種傳聞經常出現,只是缺乏確切證據。
如今農糧署明知有此事證,追查卻慢半拍,從事發至今已三個多月仍無結果,也未公布出來讓廠商和民眾知情,要再說自己是「受害者」,國人恐難苟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