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2016-09-07聯合晚報
台灣豬肉銷售將有重大變革,農委會規畫,明年起,傳統市場豬肉攤將進入「溫控時代」,最快明年中政府會建立傳統市場豬肉攤的冷鏈物流系統,豬肉從屠宰場、運輸車輛到傳統肉攤都有「冰箱」存放豬肉,目前規畫先從六都中有屠宰場、肉品市場的新北市、桃園市率先做起。
行政院已經核定農委會養豬振興預算兩億元,用在補助屠宰場及運輸車輛、攤販冷藏設備。農委會本月底將到行政院報告這項規畫,希望能夠徹底翻轉國人吃「溫體豬」的消費習慣。
農委會畜牧處副處長王忠恕表示,政府必須協助改善設備,小型的屠宰場必須要增加預冷設備,把剛屠宰好的溫體豬肉預冷成10度左右,究竟該補助給誰,補多少錢,都還要再精算。
台灣七成是溫體豬肉
農委會畜牧處家畜生產科科長陳中興表示,台灣豬肉大約三成走超市冷藏設備銷售,七成是傳統市場豬肉攤賣溫體豬肉,台灣天氣高溫多濕,豬肉在常溫運輸,實在不符合食品衛生安全的要求。
農委會盤點,全台豬肉屠宰場約60多場,運送豬肉屠體的車輛約800輛,全台傳統豬肉攤約1萬2000多攤,管理單位又分屬農委會防檢局、衛福部、經濟部,整個豬肉銷售溫控物流要完整串聯起來,不僅要各部會協調,還需要修改法律配合。
陳中興表示,農委會正找學者研究,找出最佳生鮮豬肉的溫控條件,包括屠宰場豬肉預冷要控制在幾度、運輸車輛幾度最佳,零售端最佳冷藏溫度等。
資料來源2016-09-08中央通訊社
農委會今天舉辦「2016海宴水產精品」頒獎典禮,共20項產品獲選入列,且都獲得5大驗證之1,美味與食安兼具。農委會主委曹啟鴻向國人推銷,獲選的優質國產水產中秋送禮最優。
農委會表示,首屆「海宴水產精品」於2010年舉辦,之後年年舉辦,今天舉辦的「2016海宴水產精品」頒獎典禮,再選出20項產品入列。
漁業署署長陳添壽說,參賽產品都要是國產水產原料,或是使用國產特色原料,並要透過5大安全驗證之一;今年有百件產品參與評選,經由專家就品質特色、包裝設計、市場行銷、經濟效益等面向遴選後,選出20件入列,代表台灣美味水產及業者精心開發所成。
得獎產品包含代表台灣高貴精品水產的烏魚子禮盒及蒲燒鰻禮盒,也有生猛海鮮、方便家庭料理使用的石斑魚分切禮盒、火鍋禮盒、鱸鰻,以及口感媲美活跳蝦的頂級蝦仁,還有豐盛的綜合水產禮盒。
漁業署也介紹,得獎的黑鮪與台灣鯛生魚片禮盒,即是突破冷鏈物流技術,才得以生產銷售;同時還有漁業界第二代與專家合作,產自台灣鯛魚鱗的膠原凍飲,已銷售亞洲與歐洲等多國,代表台灣農業的傳承與晉級。
曹啟鴻說,台灣現在的水產品已十分安全,不像10多年前有用藥殘留疑慮,且今天得獎的產品都獲得CAS、HACCP、TQF、TAP、ISO22000等其中一項驗證,是符合食品安全的美味國產優質水產,希望國人中秋節可以多加選購,可送入人心。
資料來源2016-08-31聯合報
吃的豬肉哪裡來?現在掃QRcode就查得到!農委會籌畫多年的「國產生鮮豬肉追溯系統」今日正式上線,發送標示牌給各地肉商業者的籌備工作已於日前完成測試,現在起消費者只要透過手機等手持裝置,掃描掛在肉攤的國產生鮮豬肉追溯標示牌、輸入標示牌上的8位追溯碼,肉品的拍賣日期、就可以顯示來源牧場,民眾可以知道自己買的豬肉是不是安全,才能吃的更安心。
消費者只要透過手機等手持裝置,掃描掛在肉攤的國產生鮮豬肉追溯標示牌、輸入標示牌上的 8 位追溯碼,肉品的拍賣日期、就可以顯示來源牧場。
資料來源2016-09-20鉅亨網
觀賞水族市場近年來已逐漸成熟,成為全球僅次於犬貓的第3大寵物市場。台灣在其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根據農委會與台灣經濟研究院統計,台灣水族周邊產值在7年內增加逾2倍,從2009年的21億台幣,到2014年的50億,2017年甚至預估可達到75億,成長速度不容小覷,將迎頭趕上全球近60億美元的觀賞魚市場,及總產值估計達150億美元的水族商機!
台灣觀賞水族界年度盛事──「2016台灣觀賞魚博覽會」即將在9月30日至10月3日於高雄展覽館隆重登場。本屆展覽已進入第8屆,由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為輔導觀光魚產業所指導,聯合主辦單位中華民國水族業商業同業公會共同辦理。本次展覽有望移植去年的蜂擁人潮,在南部養殖重鎮,近距離感受南台灣的熱情。
有「慈鯛王國」美名的臺灣,由漁業署、屏科大、卓得公司共同研發的雜交慈鯛,純淨鮮麗的寶藍色穿插神秘黯黑斑紋,藍色在五行中對應著「水」,象徵財富將綿延不絕地湧入,因而命名為《寶藍財神》希望為臺灣近3億新台幣的慈鯛市場,注入更龐大的財源。她是短身體系中唯一的藍色品種,渾圓嬌小的體型介於7-10cm之間,符合國際中小型觀賞魚的市場需求,有望在微型觀賞魚的市場繳出亮眼的成績單。
此外海馬過去在中國的中藥材應用面廣、需求量大,近年則因歐美市場著迷於海馬優雅的體態,促使歐美成為主要的進口市場,每尾售價可高至每尾500元美金以上。然而大規模地人為捕撈卻破壞海馬主要的棲息地,促使海馬野生族群逐年下降。
台灣身為繁養殖技術的領頭羊,在人工繁養殖海馬表現出眾,今年結合漁業署、海洋大學等單位,耗費長達3年的時間首度發表震撼全球的體色調控技術,讓巴西吻海馬、三斑海馬、澳洲膨腹海馬都能輕鬆穿上一襲亮麗的鮮綠或嫩橘外衣。發表這樣嶄新的人工繁養殖技術及成果,望能有效保育野生海馬群的生長環境,同時也為台灣的觀賞海馬市場打開全新視野,掀起歐美市場討論度。
台灣觀賞蝦近5年來在世界各大競賽表現亮眼,據水族類商業同業公會統計,全世界每10隻觀賞蝦,就有6隻來自台灣,培養米蝦新色系至少花費2年以上時間成本,而五行蝦(米蝦)在民間努力及官方支援之下,勇敢殺出一片屬於米蝦的大好前程。經漁業署支持,海洋大學終能在今年發表全新蝦種:由水晶蝦及虎紋蝦雜交之虎晶蝦,具備相對明顯之體型表現,及對比鮮明的體側紋路;由琉璃蝦選汰具有不同紋路與色塊表現之品系,中段透明清麗的軀殼貌似彩繪玻璃,讓個體表現饒富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