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豬業轉型升級 綠色農業新希望

畜農並進到綠能發電 專訪神農獎、福江獎得主 中央畜牧場蘇鵬場長

 

「我和哥哥童年生活就是放牛吃草的歲月,一大早起床先餵飽牛、牽到河邊讓牛喝水,再栓在樹下讓牛納涼,為了讓牛有充足的運動空間,還用了兩條繩子,把牛照顧好了再去上課,午休時再趕回來把牛安置好。」

 

放牛童年 打下畜牧基礎
  他是中央畜牧場創辦人蘇鵬,在台灣養豬產業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名氣響亮的原因不光是他與兄長、中央畜牧場董事長蘇增胼手胝足、將中央畜牧場經營得有聲有色,不僅獲得神農獎、福江獎的肯定,更讓人佩服的是,蘇氏兄弟把被人視為重汙染的養豬產業,轉型成為農業循環經濟的表率,甚至跨足再生能源,讓「黃金」真的變成了「黃金」....


  蘇場長回憶起童年歲月,都在忙著養牛中度過,直到國三牛賣掉了才結束放牛歲月。蘇場長說,他們兄弟倆的童年,在當時是許多農家子弟的生活寫照,只不過,蘇家兄弟卻因此受到啟蒙,為將來出色的畜牧事業奠下基礎。


  都市人覺得養牛養豬的都是不愛讀書的野孩子,不過,蘇場長和哥哥卻是認真當個放牧野孩子,反而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哥哥很會讀書,高中考上當地第一志願屏東中學,每天大清早騎一個小時的腳踏車到校上課,家裡粗活只剩我來做,直到國中畢業,家裡尚有八隻豬要養,這時哥哥考上屏東農專讀畜牧科,我則跟隨哥哥腳步就讀農校畜牧獸醫科,想說學一些養豬的專業知識也不錯。」


  在民國四、五零年代,政府鼓勵農家畜牧,但那時候的農家沒有正確觀念,也缺乏相關知識做基礎,村子裡老農夫家裡豬隻生病了,不是去看醫生,反而去廟裡問媽祖、乩童,作法求符水來餵豬。「我和哥哥就讀相關科系,如同開啟一扇門,對於畜牧專業學問,事事好奇,逐漸了解畜牧知道問題、如何打針用藥,家裡的豬才能養得比別人健康、茁壯。」

 

科班出生 以智慧與知識養豬
  就讀農校階段,宛如開啟了蘇場長學習畜牧專業的視野。農校一年級暑假,蘇場長主動表示想到台糖東海豐牧場養牛,二年級寒假又表明想到養豬場實習。「十多歲的孩子,在農場中幫獸醫跑腿,勤快、肯學習,有什麼不懂之處,只要發問,大家都願意傳授,我逐漸累積許多專業知識,也結交許多業界先進、老師,無形中養成了充足的知識,對將來創業之路幫助很大。除了飼育牲畜,就連外科、產科的專業領域也能勝任。」蘇場長說,最好的學習就是做中學、學中做,也因為這些貴人的相助,讓蘇場長成為農校畢業、還順利取得獸醫執照的鳳毛麟角。

 

  蘇場長謙虛地說,農校孩子不聰明,所以什麼事都願意去做,不排斥粗重的活,苦幹實幹。「簡單事情重複做,重複的事用心做」就是蘇氏兄弟倆一路走來的信念。「我的運氣好,跟哥哥胼手胝足,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很多創意都是我們一起想出來,只是哥哥低調不接受訪問,都由我來面對媒體。」

 

  雖說養豬向來被視為農家的副業,但有專業背景、懂得吸收新知,確實會養得比較好,可以少走一點冤枉路。「以前的人說不讀書就去養豬,但其實要好好養豬也是需要讀書的,成為養殖領域正規軍才能解決飼養之路發生的種種問題,知道預防重於治療,懂得嚴守生物安全,也會設定目標努力達成,走出不同的路。」

 

口蹄疫來襲 衝擊中站穩腳步
  民國86 年的口蹄疫衝擊,是台灣養豬產業的重要分水嶺。「尚未發生口蹄疫事件時,全台畜養豬隻達1,431 萬頭,品質好外銷到日本、歐美等地,一場口蹄疫風暴襲來,21 年了,台灣豬隻數量未達當年的一半,迄今仍未順利從疫區名單中除名,傷害之大可想而知。」


  而蘇場長也分享了自己的牧場是如何挺過口蹄疫風暴的。「口蹄疫全台爆發於民國86 年3 月20 號,我們牧場至四月中旬才出現疫情,一個月來努力將病毒隔絕於外,做好生物安全管控,除對進出牧場的人員車輛消毒,也謝絕與牧場間的交流,但仍無法完全阻斷病毒的擴散。」口蹄疫來勢洶洶,第一天發現有母豬染病,第三天整座豬場都淪陷。


  「雖說疫情如此猛烈,但只要基礎打得好,加上科班養成的知識,在疫情延燒當下加強衛生管理,除了牧場積極消毒,減少病毒量,對於染病的豬隻,蘇場長也有一套辦法以減少損失。「我們仔細地餵生病發燒的豬隻補充水分,讓牠緩和體內病毒量,並且不去移動豬體,讓牠休養生息,度過發燒高峰期後,身體會慢慢好,只要豬隻不激烈爬起,腳蹄不會掉就能減少死亡。加上病豬不吃飼料排便不多,便於畜舍清潔消毒,我們用這樣的方式損失降低,減少豬隻的死亡率,對牧場來說就是止血。」


  除了在牧場衛生管理上嚴格把關,蘇場長與哥哥也著手進行畜舍改善,由於沒有前例可依循,兄弟倆曾天真的試過以木瓜網室、漁網、塑膠網等方式想將豬舍包覆起來,反而讓畜舍溫度增加、讓鼠患、鳥患增多。「民國86 年農委會開始推行水簾畜舍,我們幸運申請到補助名額,補助新台幣40 萬,自己再花200 多萬來改建畜舍,為了讓畜舍改建早日上軌道,電扇還用採用德國變頻式,但當時就連建造畜舍硬體的廠商都經驗不足,我們等於是慢慢摸索,在大家都因口蹄疫出現虧損時,我們勇於投資,確實得承受不少壓力。」

 

勇於投資 全台首座水簾畜舍
  所幸,畜舍改建逐漸有了成效,蘇氏兄弟更是大刀闊斧將所有畜舍逐漸改成水簾式高床畜舍,創下全台先例,而不能改建的畜舍就打掉重建。「改建畜舍看似花大錢,但其實是種投資,設備因陋就簡,就容易有所損失,設備更新了、生產效率提高,無形中就是提升競爭優勢。」

 

   蘇場長語重心長的說,產業升級是畜農業內的一直難以言喻的苦衷。「務農養豬的都是長輩,一直沿用古老方式飼養,缺乏新科技新知識的挹注,產業沒有進步就沒有利潤,也容易染病造成損失,如此一來更沒有預算改建畜舍,賺不到錢的情況下,年輕人不願意回鄉,自然就在惡性循環中輪迴。」


  但中央畜牧場有心成為台灣畜牧業的典範,除了將畜舍全面升級為高床水簾式乾溼分離的畜舍以外,更率全台之先,在民國78 年環保署的推動下,打造汙水處理設備。「正所謂萬事起頭難,即使環保署和農委會意識到汙水處理的重要性,但當時推廣的三段式汙水處理設備,仍不足以完全因應牧場需求,要做到臭味降低仍有一段距離。」 蘇場長說,中央畜牧場就在國道三號旁,當時國道通車後橋下規劃為自行車道,畜牧場的臭味就時常被檢討,蘇場長轉念一想,汙水處理過程中會產生沼氣,等於是免錢的瓦斯,都已經投資做汙水處理了,如果沒有進一步做沼氣回收,非常可惜。只不過花錢添設了沼氣回收設備,但運轉沒多久,卻又因廢棄物中的阿摩尼亞、硫化氫等物腐蝕器械,很快就停擺。

 

持續前進 汙水處理沼氣發電創奇蹟

  「為此,我們與工研院、環保署的專家多方討論,尋求協助,終於在台大動物科學技術系蘇忠楨教授的協助下,採用生物脫硫方式解決硫化氫腐蝕問題。自民國101 年沼氣回收設備運轉以來,中央畜牧場的沼氣回收發電系統是最穩定的,或許,就
是累積許多失敗經驗所得到的甜美果實吧。」蘇場長笑說。

 

 

  養豬產業最常為人詬病的就是糞便帶來的濃烈氣味,但只要懂得利用,豬糞真可說是老天爺賞的「黃金」。「動物糞便在厭氧經過微生物分解,會自然釋放出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氫等沼氣,其中甲烷經純化後的熱值就等於是天然氣。中央畜牧場透過完善的汙水處理系統,先透過生物脫硫,減少硫化氫產生,再將甲烷導入台灣漢翔工業製作的引擎發電機處理後,日產4000 千瓦的電力,每個月省下將近30 萬的電費。」

 

  投資一套沼氣發電設備動則數千萬元,但蘇場長很慷慨地願將一路走來的心得與所有畜牧業者分享。「很多廚餘養豬戶需要人力、物力燒柴煮熟廚餘來餵豬,也是一筆不小的花費,若透過汙水處理、妥善收集豬糞,用沼氣發電當瓦斯使用,不但無須聘用人力燒柴、看顧廚餘,還能解決牧場最麻煩的豬糞問題,何樂而不為?」

 

從牧場到餐桌 從泥巴到嘴巴
  對畜牧業充滿熱忱的蘇場長,沼氣發電設備的建置取得豐碩成果後,又幫發電後所剩的廢水、沼渣找到出路。中央畜牧場將厭氧發酵後的合格排放水灌溉農田,並將沼泥加工為有機質施肥,著手整治2 公頃多的農田,改搭建強固性溫室,種植有機小黃瓜和洋香瓜,首年就交出好成績,並順利申請到有機轉型期認證,將台灣綠能成果推向國際,吸引Discovery 頻道前來進行採訪與專題報導。「食品安全議題成為話題,人們不光是擔心買到有農藥殘留的食材,也擔心化學肥料使用過多產生的後遺症。」

 

 

  蘇場長分享一句古諺:「豬是家中寶,糞是地裡金,種田不養豬,好比秀才不讀書!」中央畜牧場希望做到「一條龍生產」,從牧場到餐桌、從泥巴到嘴巴,生產履歷看得到、消費者也安心。更重要的是,蘇氏兄弟落實了「農業循環經濟」概念,做到零廢棄、零污染,養豬事業的每個環節,都能變成寶藏。


  身為養豬業者的一份子,蘇場長念茲在茲地就是提升職業形象,擺脫養豬戶高汙染形象,轉型成為綠能產業的尖兵。台灣是蕞爾小島國,欠缺天然資源,九成能源都仰賴進口,政府提倡發展綠能,但太陽能面板或風力發電機的建置成本高,還會受到天氣因素影響,畜牧業的沼氣發電不啻為一大選項,加上地球溫室氣體高踞不下,氣候異常,許多人將苗頭指向畜牧酪農業,原因在於豬隻牛隻放屁產生的甲烷數量驚人,足以影響氣候。有科學家指出,如果將牛隻視為一個國家,則總體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佔全球第二位。「倘若能善用甲烷來發電,不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更提升酪農畜牧業的價值。」

 

 

  台灣以農立國,畜牧業是撐起國家經濟實力的中流砥柱,除了產業升級需要畜牧從業人員一齊努力外,如何抵禦「外敵」,更是嚴峻的考題。

 

  「台灣是島嶼,有天然防禦屏障,在防疫上來說比與鄰國相連的國家容易一點,但檢視台灣畜牧產業的歷史,在每次疫情風暴下卻都鮮少能倖免於難,且入侵的病毒都取得『永久居留權』,包含口蹄疫、豬流行性下痢(PEDV)、假性狂犬病… 等等,都很難斷根。」蘇場長認為,對此畜牧業應該要提高警覺,不可輕忽。「疫苗施打一定要確實,畢竟防疫是經由許多專家研議出來的政策,業者應該遵守。就好比幼兒打預防針,家長不敢拍胸脯保證孩子很健康絕對不用打,對於豬隻也是,基本的抵抗力要維護。」


  此外,豬隻飼料添加物也是一項學問,有獸醫背景的蘇場長對於飼料配方都親力親為,畢竟飼料效率好無形中就能幫大忙,牧場也做過實驗,確實添加益生菌、酵素等飼添劑提高營養吸收效率,排泄物的蛋白質降低,也能減少臭味。加上豬隻身體底子好,可減少用藥,杜絕藥物殘留、影響食安的可能。「所以,過去的人認為不愛讀書才去養豬,但畜牧業發展迄今,專業知識、教育訓練是很重要的,或許不久將來,養豬也需要專業證照,才能投入畜牧業。」

 

非洲豬瘟 全台攜手迎戰
  至於2018 年八月中國爆發的非洲豬瘟,迄今疫情越演越烈,台灣嚴陣以待,畢竟1997年一場口蹄疫重創養豬業至今養豬產業都無法回復當年榮景,如今非洲豬瘟肆虐,更是令人憂心忡忡。蘇場長說,從防疫層面來看,台灣就是一個豬場的概念,病毒不進來,台灣豬隻就不會得病。「非洲豬瘟的傳播力不像口蹄疫那樣強,但染病豬隻致死率百分之百,是惡性疾病且目前沒有疫苗可打,畜牧業不可不慎。然而,非洲豬瘟事件不是光靠農委會就能處理,包含外交部、出入境管理局等都需加入防疫戰線,要將疫情視為國安等級,全民要有防疫共識,不僅旅客不能帶進來自疫區的肉品,由於壁蝨是非洲豬瘟病毒的傳遞途徑,國人也應避免出入疫區牧場,如果擔心曾赴疫區牧場遭受感染,回國後要做好自主管理,不要進入牧場。」

 

  中央畜牧場一步一腳印,打造了畜農合一的金字招牌,不僅成為2015 年神農獎得主,更一舉奪下有「養豬界諾貝爾獎」美稱的福江獎,蘇場長謙虛地說,自己很幸運能和哥哥一起創業,有志一同為台灣養豬事業擦亮招牌。養豬事業要注重環節很多,工作粗重忙碌,一般豬農連日常工作都自顧不暇了,即使有心想發展畜農並進、甚至是跨足產銷合一,都需要人力物力心力。


  蘇氏兄弟的中央畜牧場打下基礎,也樂於分享給台灣同業,讓養豬產業成為台灣產業的典範,甚至有機會將綠色養殖、沼氣發電等環保經驗輸出到其他國家,為台灣經濟打下一片新藍海。

 

▲蘇鵬場長(右二)與永鴻國際夥伴合影

回列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