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禽流性感冒簡介

做好正確防疫措施 禽流感來免心驚

家禽流行性感冒簡介
  天氣進入冬季氣候型態,東北季風吹起,日夜溫差大,又逢候鳥來臺度冬,已是進入禽流感好發季節,養禽業者需加強防範禽流感疫情發生。
  全世界家禽產業遭受流行性感冒病毒的侵害至少有一世紀之久。對家禽飼養業者而言,家禽流行性感冒(Avian Influenza;簡稱AI) 是一種非常嚴重且複雜多變的疾病,尤其是高病原性禽流感(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簡稱HPAI) 引起之家禽之死亡率可達100%,而伴隨著產蛋率下降、飼料換肉率下降之損失、總產值下降、農民失業、相關產業萎縮,影響社會經濟層面甚大。即使只是區域性的發生疫情,也會造成市場供應失調,加上消費者恐慌、拒吃禽肉,導致家禽肉類製品價格下跌、產業崩潰及外銷市場中止等而引起重大損失。


  家禽流行性感冒是由正黏液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A 型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所引起。A 型流感病毒依其表面醣蛋白血球凝集素(hemagglutinin,HA) 之抗原性的不同可分成18 種亞型(H1~H18) 及神經胺酸酶(neuraminidase,NA) 抗原性的不同分成11 種亞型(N1~N11)。AI 病毒主要之凝集素醣蛋白(H),其前驅產物H0 經過轉譯後需切割成H1 及H2,切割後之凝集素蛋白才具有活性,病毒才具感染力。此切割動作係由宿主之蛋白酶所執行,LPAI 病毒只能由宿主之胰蛋白酶(trypsin) 及似胰蛋白酶之酵素切割,因此其增殖部位只限於宿主體內有這些酵素的部位( 如呼吸道及腸道)。相反的HPAI 毒株可由普遍存在之蛋白酶所切割,因
此可以在動物體全身臟器及組織增殖並引起疾病及死亡。

 

  家禽流行性感冒的病原性高或低是依據病毒株對家禽的危害及嚴重性進行分類,判定標準為利用雞隻靜脈內接種致病性指數(intravenous pathogenicity index,以下簡稱IVPI) 的測定為黃金準則,IVPI 在1.2 以上為高病原性家禽流行性感冒(HPAI)。

 

   典型高病原性家禽流行性感冒發生有高傳染率、嚴重臨床症狀、產蛋率下降、畸形蛋及高死亡率情形,死亡率最高可達90-100%,急性感染可見出血性、壞死性、鬱血性及滲出物性變化。在突然發生死亡的甚急性案例,可能沒辦法看到典型之臨床症狀,通常在第一個症狀出現24 小時後,經常在48 小時內發生死亡現象。最初因為本病在感染的雞群中傳播非常迅速,並且死亡率非常高,而被稱為「雞瘟」(Fowl Plague)。一直到1955 年才確定其病因為病毒,並且隨後發現AI 病毒能夠引起不同程度的病害及死亡,因此到了1981 年「雞瘟」的名稱被正式放棄使用,而改稱做「高病原性家禽流行性感冒」(Highly Pathogenic AvianInfluenza,簡稱HPAI),以便與其他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所引起的「低病原性家禽流行性感冒」(Low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簡稱LPAI) 區別。


  HPAI 引起之家禽死亡率可達100%,並顯著影響生產性能;LPAI 則會造成緩和的呼吸道疾病、緊迫及蛋雞產蛋率下降等較緩和之症狀。LPAI 一般症狀輕微或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依據病毒毒力的不同,死亡率可從籠飼蛋雞的3% 到肉雞的15%不等,蛋雞產蛋率最高可能降45%,伴隨2-4 週後恢復至正常產蛋。

 

AI 病毒感染宿主包括各種野鳥及家禽
  AI 病毒在感染鳥禽的上呼吸道及腸道之上皮細胞增殖,且從呼吸道分泌物及糞便中排出病毒,鳥類則經由飛沫或空氣傳播而吸入或透過共同飲水而感染病毒。鳥禽亦可經由結膜囊、鼻腔或氣管吸入病毒而感染。


  各種禽類對禽流感病毒的感受性不同;過去水禽多為AI 病毒之保毒者,其感染通常不會有明顯臨床症狀,唯目前襲捲全球養禽業之H5N8、H5N2 與H5N3 等不同亞型之高病原禽流感在水禽亦具有感受性。一般家禽為機會性感染,禽群感染常有死亡率增加、產蛋率下降、呼吸道、腸道及生殖系統的臨床症狀。家禽,如火雞、雞等,對高病原性家禽流行性感冒(HPAI) 的感受性高。


  野鳥感染禽流感病毒一般不會發病,在世界各地野鳥經常可分離到病毒。AI 病毒雖然在環境中可存活一段時間,但此病毒在自然界中之所以能夠持續存在,是因為有野鳥類族群做為自然保毒者。目前已有超過13 目90 種之野鳥曾被分離出禽流感病毒,尤其是野生水禽被認為是AI 病毒的保毒者。

 

 

   LPAI 一直持續地存在於野鳥廣大的帶毒群裡,並儲存於北極冰原池塘裡,經由候鳥,特別是水禽類候鳥,帶入家禽,依目前研究結果顯示,高病原性病毒的出現往往與低病原性病毒入侵禽類後變異而來有關。至於家禽流行性感冒的傳播來源及路徑,經研究俄羅斯、羅馬尼亞、克羅埃西亞及土耳其等國發生情形,該等國均位於候鳥遷移路線上,在候鳥到達不久後就陸續爆發疫情,因此推測候鳥直接攜帶病毒沿途散播的可能性很高。


  疾病一旦引入家禽場,病毒藉著感染禽隻、污染設備、蛋盒、飼料卡車、工作人員、衣物及鞋子等的移動而由一個禽群傳播到另一個禽群。若場與場間太緊密,空氣感染也成了傳播的因子,特別是在疾病爆發的初期。目前認為家禽偶而由野禽傳播而感染LPAI 病毒是常發生的事,尤其是飼養在戶外之鴕鳥、鴨、鵝及火雞等最常發生。當家禽受到感染時,在其肌肉、骨髓、臟器、血液及淋巴液都可以發現病毒,所以感染的家禽幾乎全身都散布著病毒,當然其排出的糞便、眼鼻口之分泌物也會有病毒的存在。

 

臨床症狀:
LPAI:
  大部分的家禽感染後常常沒有任何臨床症狀,偶爾可能會有食慾減退,輕微呼吸症狀包括囉音、輕微咳嗽和結膜炎,如有死亡率也很低(3% 以下)。不過在有其他疾病共同感染,環境較差的情況也可能使症狀加重死亡率達20%。


  產蛋中的家禽,則會有發燒、精神差、嗜眠、食慾減退、產蛋下降5-20%,此時雞冠肉垂發紺、輕度呼吸症狀。發生率100%,死亡率3-8%,發病期間所產的蛋,畸型蛋比率偏高。發病後產蛋率通常只恢復到預期產能的90%,蛋殼和蛋品質則不受影響。

 

解剖病變:
  通常沒什麼病變,偶而可見輕度的氣管炎、肺炎。產蛋禽隻病變局限在卵泡的充出血,輸卵管的水腫充血,墬卵性腹膜炎。肺和氣管的充血,肺有氣泡(肺炎)。偶而可在心冠狀溝、腸漿膜面看到點狀出血。


HPAI:
  在第一隻發病禽隻出現臨床症狀之後48-96 小時死亡率可達100%,食慾廢絕,精神差,產蛋的家禽停止產蛋,產蛋率急速下降。不喜移動,頭頸震顫,翼麻痺下垂,共濟失調,強迫其運動時步履不穩,雞冠肉垂、嘴喙發紺,腳皮下出血斑,死亡時常以橫臥姿態,死亡前常會打轉喘鳴。少數沒死掉的雞冠高度充血,結膜炎,眼瞼水腫,羽毛蓬鬆,步履僵硬。

 

解剖病變:
  最常見的是胰臟炎,胰臟腫大、變硬、出血、有壞死點,有時脾臟也會腫大有壞死點,盲腸扁桃出血,心冠狀溝和腹部脂肪出血點,內臟充血,腎臟有尿酸鹽沉積。


防治:
  養禽業者應配合動物防疫機關進行必要採樣監測工作,以即時發現可疑病例,妥善處置。每日自主觀察場內家禽健康情形,若有異常警訊,請立即通報所在地動物防疫機關協助處置。
  依免疫適期落實重要禽病(如新城病、傳染性支氣管炎、傳染性喉氣管炎)疫苗注射,以及主動或配合執行重要禽病血清抗體檢測,維持足夠保護力。


防疫措施:
  利用各項管制、隔離及清潔消毒等自衛防疫(生物安全)措施,得以有效阻絕傳播路徑及減低環境中可能入侵或殘存之少量病原,降低病原微生物入侵至家禽場之風險。

 

1. 謝絕訪客及不必要之車輛進入禽舍。在禽場的入口設置車輛消毒池及設置車輛噴灑消毒設備,以兩性界面活性劑,在車輛進入時徹底噴灑消毒。
2. 工作人員進入前應穿著專用工作服、橡膠雨鞋,進出禽舍時浸泡消毒水。應避免前往疫區之雞、鴨、鵝等家禽飼養場所參觀,以防範病原傳播入侵。
3. 禽舍的出入口要裝設消毒槽,人員進出時鞋子充分浸泡消毒,傳統的禽舍應設置防鳥設施以防野鳥入侵,養禽場架設圍網,阻隔野鳥進入禽群,降低野鳥傳入家禽流行性感冒之風險。水簾禽舍在有傳染病預警時,供水簾的水應加入適當的消毒劑。
4. 禽舍充分清潔及消毒:

(1)整個禽舍內的禽隻的移走(即統進統出;all in, all out)及散在禽舍四周的雞隻也要移去,空出後應儘速進行清潔與消毒工作。
(2)舊飼料的移走:未吃完的飼料必須移走,避免引來老鼠、蒼蠅與野鳥。飼料槽、飼料桶等都需完全清洗乾淨。
(3)將禽舍內所有可拆卸與移動的設備移出禽舍、清洗與浸泡在消毒池中、加壓噴灑或蒸氣滅菌,並盡可能於日光下曝曬。
(4)移走所有的墊料,以水沖洗天花板、牆壁及地面,將蜘蛛網、塵埃等沖掉,如有頑固之污垢必須刮除或以刷子刷洗,徹底清潔。
(5)飲水系統之清潔:水塔或水槽應排空,整個飲水系統應充滿足量之消毒劑浸泡後清洗。
(6)使用消毒劑:使用動力噴霧機進行消毒,可使用之消毒劑包括四級銨、石碳酸化合物、甲醛、煤焦油(coal-tar)、氯劑等。消毒後應充分水洗並排走多餘水分。

 

  秋冬季加強各方面的飼養管理,做好消毒防疫工作,正確地施打疫苗接種及搭配適當地藥物防治,就能有效的預防禽流感的發生,進而減少經濟損失。

 

References:
1. Chen L.H., Lee D.H., Liu Y.P., Li W.C., Swayne D.E., Chang J.C., Chen Y.P., Lee F., Tu W.J., Lin Y.J. Reassortant Clade
2.3.4.4 of 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A(H5N6) Virus, Taiwan, 2017. Emerg Infect Dis. 2018 Jun;24(6):1147-1149.
2. EFSA, Scientific Statement on Migratory birds and their possible role in the spread of 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2006, 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
3. FAO, H5N1 HPAI global overview - January to March. 2015, FAO AIDE news.
4. Sabir Bin Muzaffar, J.Y.T., Diann J. Prosser, Scott H. Newman and Xiangming Xiao, Rice Production Systems and Avian
Influenza: Interactions between Mixed-Farming Systems, Poultry and Wild Birds. Waterbirds, 2010. 33(SP1): p. 219-230.
5. Swayne D.E., Suarez D.L. and Sims L.D. Influenza In: Swayne D.E., Glisson J.R., McDougald L.R., Nolan L.K., Suarez
D.L. and Nair V. Disease of poultry, 13th ed. John Wiley & Sons, Inc., Ames, Iowa, USA, 181-218, 2013.
6. Vandegrift, K.J., et al., Ecology of avian influenza viruses in a changing world. Ann N Y Acad Sci, 2010. 1195: p. 113-28

 

 

*圖表來源:農傳媒

 

回列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