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場秋冬常見疾病

「毛蒼蒼、酷酷掃、扇肚尾」 小小病菌亂大局

    台灣處於海島型氣候,日夜溫差大,在秋冬或春夏交替季節更為顯著。氣候轉變會影響動物群體的情緒與生長狀況,對於養殖界來說,是極艱鉅的考驗。依照2017 年氣象局秋冬季節(9-11月) 平均溫度為21.3-27.1℃,又在雨量遽增環境下,畜舍內相對濕度增加約76-80%,氣溫偏低伴隨相對濕度較高的狀況下,讓豬隻健康度飽受威脅,輕忽此時,後患無窮。


    當秋冬季節來臨,許多豬場畜主們雖做足防寒措施,卻因忽視室內空氣流通與溫濕度之情況,導致呼吸道及消化道疾病陸續發生,寒冬來襲前後開始發現「毛蒼蒼,酷酷掃,扇肚尾」症狀的豬隻增加,若於此時投藥治療雖可降低損失,但疾病修復過程會減緩生長速度,延後上市日齡,反而增加生產成本。秋冬季節問題多為原發性病毒影響免疫力,伺機性細菌侵入導致疫病爆發,唯有觀察豬群行為,才能及早預防疾病,呵護豬群永保安康,平安順利好過冬。

 

 

秋冬常見細菌性疾病

 

I. 豬附紅血球黴漿菌Eperythrozoonosis;EPY

 

●病原 豬附紅血球黴漿菌(Mycoplasma suis) 為缺乏細胞壁的圓形至橢圓形之小型細菌,會黏附於紅血球表面使其變形或受損,導致紅血球吞噬作用增加。


●傳播途徑 各年齡層豬隻皆會發生,好發於1-28 日齡,發生率16.4%,死亡率約38.7%。臨床症狀常見於哺乳母豬及生長期豬隻,此病原會透過胎盤傳播,導致出生仔豬衰弱及蒼白,廣泛散布在健康與發病豬之間。藉由吸血昆蟲叮咬,食入被血液汙染的飼料,甚至是病豬汙染後的針頭或器械,造成群體感染。


●臨床症狀
急性期:主要特徵為溶血性貧血與全身性黃疸,好發於哺乳豬與離乳豬,可見發燒,體表及黏膜蒼白( 圖1),肢體末端發紺,血液稀薄如水。母豬感染後食慾不振、發燒(40-42ºC),分娩後常見貧血症狀,類似急性感染常發生在母豬離乳後伴隨不發情。


慢性期:症狀不明顯,多發生在成豬,可見輕度貧血,生長遲緩,多數成為帶菌者,造成全場感染。感染母豬顯得虛弱,體表蒼白伴隨黃疸,配種率降低,重發情甚至不發情。母豬因此病呈現不孕症狀:1. 發情延遲2. 貧血3. 黃疸4. 臟器出血5. 流產6. 配種率降低。


帶原期:畜舍內因病豬血液或是共同使用器具相互傳播,造成場內持續性感染,特別是母豬施打疫苗時,使用共同針頭後相互感染。


●治療策略
藥物治療:整場治療每噸料添加Oxytetracycline 800g 或其他四環素類抗生素( 如: 特喜®/ 歐羅肥®15.4%),治療四週,四週後重複循環治療。


針劑治療:母豬建議各別以長效型Oxytetracycline( 多剋星®) 治療,依照嚴重程度調整療程。

 

▲ 圖1 (左) 豬隻體色蒼白與(右) 健康豬做比較,左為母體垂直感染EPY 仔豬

 

 

 

II. 豬黴漿菌性肺炎Swine Enzootic Pneumonia,SEP

 

●病原 豬黴漿菌性肺炎(SEP) 又稱作流行性肺炎,是由Mycoplasma hyopneumonia 所引起的肺炎,於豬群間廣佈流傳,是全世界大部分豬場均存在的地方性疾病。此慢性的呼吸道疾病主要影響生長及肥育豬隻,且當與其他病原共同感染時造成豬呼吸道複合症 (PRDC),導致出現相同的症狀,嚴重衝擊現代化養豬場的經濟利益。SEP 和豬隻生長遲滯及飼料效率減低有相當的關聯。其造成的經濟損失毫無疑問地與不良的飼養環境、繼發性細菌感染、密飼程度及餵飼系統息息相關。


●傳播途徑 主要由豬隻接觸傳播,因此飼養密度造成疾病的主要因素。空氣傳播在氣候適當時,距離可達3 公里,但肺炎黴漿菌離開豬體後,會迅速死亡。多數臨床案例增加與下列因子有關:豬欄隔離不當、高濃度二氧化碳及氨、空氣中粉塵與細菌數量過高。甚至,豬隻移動,緊迫與其他同時發生之疾病,尤其是藍耳病(PRRS)、放線桿菌胸膜肺炎(APP)、豬流感(SI)、
假性狂犬病(PR),亦為導致肺炎黴漿菌之因素。

 

●臨床症狀
急性期:一般而言,都是初次感染黴漿菌的豬場,侵入豬場後6-8 週才開始發生嚴重急性肺炎,咳嗽,呼吸窘迫,發燒且在全年齡層皆為高發生率。其發生率約50-80%,死亡率極低,症狀多為慢性乾咳,易發生其他病原繼發性感染而呈現急性肺炎、濕咳。


慢性期:因母豬藉由初乳將移行抗體帶給小豬,抗體逐漸下降,直到仔豬7-12 週齡時,其臨床症狀才開始顯現。維持長期非漸進性咳嗽,每次發作至少連續咳嗽7-8 次,為典型常見症狀,部分豬隻深度腹式呼吸且有肺炎症狀。咳嗽發生在感染後7-14 天,約莫30-70% 豬隻在屠宰後可發現肺部病變。圖2 及3 可見肺臟肉眼病變可能感染之病原與肺臟病變評分,由肺臟病變評分可評估每日增重損失百分比。

 

▲ 圖2&3: 黴漿菌性肺炎造成肺臟病變程度,由評分狀況可分析日增重損失狀況

 

 

●治療策略
藥物治療:

1.整場控制,每噸飼料添加2Kg Tilmicosin( 泰好用®/ 金順®),使用3-4 週,此藥品治療黴漿菌感染,甚至同時控制藍耳病病毒(PRRSV) 複製能力。懷孕母豬:每噸飼料添加2Kg Tilmicosin,使用3 週。哺乳母豬:每噸飼料添加1Kg Tilmicosin,使用4 週。
2.離乳豬至16 週齡豬期間,每噸料添加500g 四環素類抗生素( 如特喜® 或歐羅肥®15.4%) 治療3-5 天或 添加Tiamulin( 咳龍®/ 太妙素®)100g,治療2 週。


針劑治療:
1.急性肺炎:Cefquinome ( 賜來好®)/Enrofloxacin( 炎服樂®) 使用三天。
2.選擇長效型Oxytetracycline( 多剋星®),Lincomycin( 林可黴素®/ 力肥®/ 金旺®),Tiamulin( 咳龍®/ 太妙素®)。若離乳後急性感染, 建議於離乳後一週內以長效型Oxytetracycline( 多剋星®),預防疾病爆發。

 

 

 

III. 副豬嗜血桿菌Haemophilus Parasuis

 

●病原 副豬嗜血桿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 稱為格拉氏病(Glasser’s disease),又稱運輸病,為革蘭氏陰性菌,至少15 種血清型。以往僅認為是零星發生或是繼發性伺機病原,近年來許多國家對此病更加關切,甚至研發疫苗預防此病發生,HP 為引起健康豬群呼吸道疾病的重要因素,亦為常見多發性漿膜炎的病原之一。


●傳染途徑 好發於離乳前的仔豬及離乳豬,因移行抗體驟降造成此菌侵入最佳時機點,經由豬群接觸感染,或空氣傳播。主要源自帶原豬傳播,一般認為此病主要因為豬群併欄混養或運輸所造成,混養豬群其各自不同來源豬群( 如: 肉豬場或母豬群),有不同疾病感染和免疫狀態,為誘發此病之主因。併欄、混養與運輸引發的緊迫,使潛伏感染的副豬嗜血桿菌誘發之,是主要致病原因。

 

●臨床症狀
急性期:好發在3-6 週齡,因母源移行抗體下降導致。突然發燒(40-41 ˚C),完全拒食或不願吃飼料,呼吸困難,鼻腔有清澈分泌物,關節紅腫且疼痛,急性期於感染後2-5 天死亡,皮膚會呈現紅至藍色,甚至頭部傾斜呈現腦膜炎現象。偶爾可見哺乳豬突然死亡,多數因母源為免疫力較弱的新女豬。


慢性期:哺乳豬多數呈現蒼白且生長遲滯,整窩中約10-15% 已感染此菌,或因長期感染心包膜炎引發猝死。急性期耐過者可能變為慢性關節炎,心囊炎( 圖4),腦膜炎或腹腔胸腔有纖維素樣物質附著。保育豬有腦膜炎或中耳感染並伴隨肺炎,藉由血液循環導致心囊感染,腹膜炎或肋膜炎。也可能因為關節炎導致急性疼痛,發燒跟厭食,伴隨連續快速咳2-3次。

 

●治療策略
藥物治療:許多治療藥物對此菌皆敏感,如Amoxycillin( 安膜西林®),Ampicillin( 安喜®/ 帝保®),Oxytetracycline( 多剋星®),Sulphonamides( 炎靈®/ 得能®/ 敵菌®/ 力菌®),Penicillin( 帝保®/ 永力黴素® 等) 和Ceftiofur( 賜來富®/ 賜來好®)。
急性爆發時,建議飲水投與Amoxycillin( 安膜西林®) 治療4-5 天。


針劑治療:效果最佳的注射劑:Penicillin/Streptomycin( 永力黴素®),Trimethoprim/Sulpha( 炎靈®/ 得能®),Ceftiofur( 賜來富®/ 賜來好®),Enrofloxacin( 炎服樂®),Florfenicol( 立可治®/快治樂®)。若確診爆發於哺乳豬,建議注射長效型Penicillin( 帝保®) 於疾病發生前3-4 天預防,至少治療2-3 天。母豬群體在分娩前注射長效型Penicillin( 帝保®) 預防此病。

 

▲圖4肉眼病變可見心囊炎                           ▲圖5副豬嗜血桿菌造成之關節炎

 

 

 

IV. 豬增生性迴腸炎Porcine Proliferative Enteropathy

 

    又稱豬增生性腸病(Porcine proliferative enteropathy),常見於生長肥育豬之腸道疾病。是由一種存於細胞內的革蘭氏陰性桿菌,稱為細胞內勞索尼亞氏菌(Lawsonia intracellularis) 所引起的。Lawsonia intracellularis 主要在迴腸上皮細胞內的細胞質中增殖。多數為散發,感染於所有年齡豬隻,其發病率低於40%,死亡率很高,四季皆會發生。


●臨床症狀 發病初期無下痢或出血,中期黑褐色瀝青色軟便,偶爾可見腸道偽膜,體表偏白,貧血症狀。一般病變發生於迴腸後段與結腸前段,腸黏膜增厚,增生與出血。


急性型:通常發生於新種豬及肥育豬。臨床症狀呈血紅至暗紅色下痢便,豬隻厭食、虛弱、沉鬱及突發死亡,死亡率可達到5~6%。


慢性型:一般發生於20 至50 公斤體重的生長豬,呈現輕微、非特異性下痢,豬隻呈現厭食及沉鬱,生長發育受阻並形成石頭豬。

急性型及慢性型迴腸炎兩者病變出現在迴腸、盲腸及近端結腸,肉眼可見由急性出血性到增生性及壞死性等不同的病變程度。典型肉眼病變特性是小腸及大腸之粘膜增厚。


●治療策略
藥物治療:
1.每噸飼料添加Tiamulin10%( 咳龍®/ 太妙素®) 1Kg,使用3-6 天。

2.每噸飼料添加Tylosin( 太朗®/ 泰駱素®) 或Lincomycin( 力肥®/ 金旺®) 0.5-1Kg,連續使用3 週。
3.每噸飼料添加Tilmicosin( 泰好用®/ 金順®)1-2kg,連續使用2 週。

 

針劑治療:
1.個別治療Lincomycin( 林可黴素®) 或Tylosin( 太朗®) 或Tiamulin( 咳龍®),依照仿單建議劑量治療。

 

▲圖6&7(左) 迴腸壁增厚,黏膜層未成熟上皮細胞過度生長,黏膜面瀰漫性潮紅。(右) 上面為此菌感染造成小腸後段(空、迴腸)特徵性漿膜稍有網狀增厚,下面為正常之腸道

 

 

●環境控制策略
I. 提高豬舍內溫度
    適宜豬生長的溫度區間為14℃~28℃。台灣秋冬季環境溫度差異甚鉅,豬舍內溫度也會隨之下降。對豬群造成冷緊迫,使其生理機能下降,對產床仔豬影響更甚,易使下痢病情加重,死亡率上升。環境溫度驟降也促使豬隻透過提高採食量,增加熱量攝取產熱源,能量轉換維持體溫恆定,反而無法支援肉量生長,影響養殖效益。


    提升豬舍溫度方法很多,如利用暖氣等設備提供輔助熱源,對仔豬可在保育箱中加裝電熱板、紅外線燈泡或普通燈泡等作為熱源。針對不同豬舍類型可採取不同措施,具體來說:豬舍可使用加蓋保溫板或雙層塑膠膜,可取得較好的保溫效果;哺乳母豬舍適合用暖氣供熱方式取暖,保育或離乳豬可用橡膠地墊隔絕地面因空氣流動造成冷風侵入,給予足夠保暖區域。


II. 防範舍內賊風
    豬舍方位影響季風侵襲之情況,如冬季寒風易形成賊風,引發豬隻冷緊迫甚至感冒和肺炎等疾病。因而豬舍選址時選擇坐北朝南、地勢高的地點,降低季風直接侵擾,確保豬舍週邊牆壁厚實防寒。在鄰海地域,可對週邊的牆體作適當強化處理。
入冬前,對豬舍進行全面的維護和檢修,封堵牆體、門窗的縫隙以及破損屋頂或牆面的通風處,尤其是年久失修的豬舍,需徹底進行檢查維護。為了防止從牆壁的各種裂縫缺口吹進穿堂風和賊風,保持舍內溫度穩定,豬舍的窗戶和通氣孔應距地面1 公尺以上,或可在豬活動區與豬舍入口之間增加一個儲物空間,避免冷風直接影響豬群。

 

III. 保持適宜的濕度

    豬舍環境乾燥是確保豬隻健康主要條件之一。體溫越高其傳導性越強,由高溫往低溫傳導,反而讓豬體熱量的散失速度越快,豬因感覺更加寒冷而互相堆疊,導致擠壓甚至受寒死亡。另外,潮濕環境十分利於病原微生物的繁殖,極易引發疾病,如呼吸道疾病、寄生蟲感染或皮膚病等。採取防潮措施包括:訓練豬隻” 定點生活”( 如: 吃飼料、排泄區域、睡覺位置),混群或移欄前先將設備調整( 增加橡膠地墊區域,進場前在部分區域灑飼料等);空間清潔,定時清除豬糞;溫差過大時使用生石灰等吸附過多的水分與濕氣等。

 

IV. 觀察豬群行為

 

References:
http://www.thepigsite.com/articles/5203/pigs-in-blankets-how-to-keep-your-pigs-warm-in-winter/
http://www.thepigsite.com/pighealth/article/323/enzootic-pneumonia-ep-or-mycoplasma-hyopneumoniae-infection/
https://vetmed.iastate.edu/vdpam/FSVD/swine/index-diseases/Ileitis
http://www.thepigsite.com/pighealth/article/147/eperythrozoonosis-epe/
https://www.google.com.tw/search?q=Mycoplasmal+Pneumonia+GROSS&rlz=1C1GCEA_enTW805TW805&source=lnm
s&tbm=isch&sa=X&ved=0ahUKEwj6x8Xw_JHdAhVWUt4KHTzKBC8Q_AUICigB&biw=1280&bih=574#imgrc=P4ey
HOXQpUjMAM:

https://www.pig333.com/photo-of-the-week/13-Apr-2018_349/swine_abstracts/27/
https://vet.uga.edu/ivcvm/courses/vpat5215/digestive/week04/enteric/entericfive.htm
https://www.pigprogress.net/Health/Health-Tool/diseases/Glassers-Disease-/
Yeh, J. (2011).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 of Two Lawsonia intracellularis Isolates Associated with Proliferative
Hemorrhagic Enteropathy and Porcine Intestinal Adenomatosis in South Korea.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
55(9), p.4451-4453.
Olczak, K. (2015). Pig behaviour in relation to weather conditions – a review. Annals of Animal Science, 15(3), p.601-610.

回列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