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台灣畜牧防疫 奠下基石

專訪台灣動物疫病研究巨擘 李淑慧博士

 

 

    「1997 年,台灣爆發口蹄疫,自3 月19 日宣布豬隻感染口蹄疫後,不過短短幾日, 4月已全台淪陷,全台共計撲殺了400 多萬頭豬隻。由於口蹄疫病毒傳染力強,會經由人與人接觸傳染、空氣傳染等等,當年狀況緊急到牧場主人買不到消毒水,聽專家說口蹄疫病毒怕酸,只用冰醋酸來清掃畜舍,病毒是死了,但豬的呼吸道也被冰醋酸揮發的強酸給灼傷了。當時,國人尚未關注抗生素殘留問題,食安觀念尚未啟蒙,因此在那段時間,抗生素仍是首選藥物。那次的畜牧業浩劫,也開啟了台灣牧場的『生物安全』概念……」具備專業獸醫背景、執掌國家級診斷實驗室、為台灣疫病發展第一把交椅的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家畜衛生試驗所動物用藥品檢定分所前分所長李淑慧博士侃侃而談。

 

 


後口蹄疫時期 生物安全觀念於焉建立

    在口蹄疫爆發前的台灣是養豬大國,豬肉外銷到日本等地,為台灣賺取大筆外匯,但一夕之間發生了口蹄疫事件,不僅過去打下的基礎全面潰散,影響經濟甚鉅,使養豬戶驚覺防疫觀念的重要性。「為了消滅口蹄疫病毒,台灣的農牧專家一步一腳印走入牧場,宣導口蹄疫病毒特性,不讓載豬車輛進入畜舍,養豬農民辛苦地將豬隻運到牧場外,空舍以消毒水全面消毒,且人車進入豬場都須做足清潔消毒工作,豬場工作人員不相來往,全是為了防堵疫情擴散。


    在口蹄疫期間,李博士與其帶領的團隊跑遍全台豬場,戮力宣導防疫方式,她說,那時全台部分養豬戶以為豬只會感染一種病,就是口蹄疫,但其實危機一直潛伏著。「早在口蹄疫爆發之前的1983 年,台灣牧場受到俗稱『藍耳病』的豬繁殖與呼吸道綜合症 Porcine Reproductive & Respiratory Syndrome (PRRS) 所侵襲,此病毒是豬隻間的傳播,罹病的母豬容易流產,但在當時並未引起養豬戶太大的關切。直到 2000 年環狀病毒疫情起,此病與藍耳病加在一起,使得豬隻育成率變得非常非常差,而且當年環狀病毒沒有疫苗能預防,這時畜牧業才體認到,牧場生物安全就如同家家戶戶的保全系統般,是一道重要防線,面對看不見的病原,不能等到發病了、疫情傳播了才來想對策,應該要未雨綢繆,打造防禦機制,才能確保牧場動物健康無虞。」

 

 

 

防疫先驅 永遠走在最前面


    李博士身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家畜衛生試驗所動物用藥品檢定分所的分所長,全台第一座動物負壓解剖房也是在李博士手下啟用,長久以來,對於動物間的疫病防治警覺性很高。李博士表示,台灣雖知防疫的重要性,也規劃了很多生物安全的教育訓練課程,但早期這類訓練常常流於口號,要做到完全落實還有一段距離。「2006 年,參加美國穀物學會舉辦的短期養豬生產醫學訓練班,我擔任翻譯,與國內傑出的養豬業者一同去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獸醫學院參加此短期訓練班,發現美國農畜產業的教育訓練很完備,對生物安全十分要求。隨著參訪團的腳步到參觀牧場,我意識到所謂的生物安全,是依每個牧場風險而訂定的,其實是沒有標準答案的。」

 

    面對各種各樣、隨時侵襲的疫病,首先要做的就是如何做到風險管控,避免交叉污染。「生物安全的基本準則就是風險管控,牧場會發生疫病,就是因為牧場不知道哪裡有風險,唯有制定管控準則,才能逐一盤點,知道牧場是不是夠安全、有哪裡需要再調整或補強。隨著台灣人畜共通疾病的陸續發生,尤其是2002 年的SARS 疫情爆發後,衛福部開始著手規劃實驗室的生物安全規範,李博士都是擔任衛福部的生物安全委員,一路走來,如今衛福部已有了一套明確的實驗室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及規範。」

 

 

 

風險管控 生物安全才是重點


    自美國歸來後,李博士更加戮力投身於牧場生物安全教育訓練。「我深知生物安全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但它必須成為『牧場企業文化』。」李博士進一步分析,任何一座牧場要做到風險管控,是所有員工都要落實,其中的重點是,生物安全計畫一定要簡單,如果生物安全計畫過於複雜,就不會成功。「舉例來說,一家飼養20 頭豬的牧場,其生物安全計劃可能只是『豬不要出去』就好,風險比較容易管控;可是一家飼養2 萬頭以上豬的牧場,其生物安全必須頂級,因為風險度高,從動物的密集度、周邊設施、人員車輛動線規劃等各方面,都需要嚴密考量,病原一旦入侵,影響甚鉅,損失將會十分慘重。」


    另外,一家乾淨、設施很高規格的牧場,風險管控更高。「很多人認為只要牧場的設施很好,生物安全可以比較不重視,或者做到設施先進、環境舒適就等同於做好了風險管控,確保生物安全。但其實不盡然,相對的風險反而更高 ,正因為牧場乾淨,動物抵抗力低,只要有一點疏漏導致病菌入侵,就容易使防線潰散。」

 

 

 

勤跑基層 深入淺出傳遞知識


    由於勤走農家,李博士能將嚴肅難理解的專有名詞,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說給普羅大眾聽,她以「減肥」來形容生物安全這件事。「我常說生物安全一旦做了,就是一條不歸路,就需一直做下去,就像減肥健身一樣,一旦開始就不能停,不然很快復胖、前功盡棄。對一家牧場而言,把風險管控、生物安全分成『平時』跟『緊急』,沒疫情時以平常流程因應,疫情爆發時要提高警覺,啟動更嚴格的風險管控。」


    此外,打破既有窠臼,也是台灣畜牧業防疫的首要努力項目。「台灣許多牧場都是老一輩經營,再傳給下一輩,很多飼育方式都是較為過時的方式。舉例來說,2015 年台灣曾爆發新型豬流行性下痢(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 許多豬場損失慘重,當時也導致台灣豬價攀升,但很多生物安全做得好的養豬戶在那波疫情之後,是有盈餘的,有的甚至將之前口蹄疫慘賠的賺回來,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打破舊習 提升畜牧產業發展


    李博士進一步說明,過去面對豬隻下痢的處理方式,傳統牧場會採用「反飼」的方式,就是將染病死亡的小豬,將其腸管打成果汁餵母豬,目的是使母豬產生抗體,如此一來,該豬場新誕下的小豬雖然不會死亡,但母豬可能因此吃到許多毒素,繁殖性能反而受損,久久無法恢復到正常水平,李博士個人是非常反對以這樣的方式來做所謂的「防疫」。在這波風暴中,風險管控佳、生物安全做得好的養豬戶就能逃過,他們的牧場進出入管制嚴格,消毒確實,面對疫情更提高防禦機制,讓病毒不會大規模侵襲牧場,即使有漏網之魚入侵,因為日常風險管控SOP 做得實在,使牧場病毒濃度維持低劑量,不致大規模爆發,即使有零星豬隻患病,也不採用「反飼」方式。豬隻供應穩定,在當時豬價節節高升的市場中,就能佔得先機。「 台灣很多一貫化牧場,是從國外回來台灣奮鬥的企業第二代,這些年輕養豬戶觀念正確,生物安全做很好,從2015 年開始到現在都是賺錢的。」


    無論是口蹄疫或是新型豬流行性下痢,台灣畜牧業所面臨的挑戰,又與歐美等國不同。「我受美國畜牧體系的訓練,在過去經常與穀物協會、大豆協會交流,受過很多這方面教育訓練,我深知美國體系是以『工廠』為概念,以大規模飼養、節省飼料成本,所以才會有瘦肉精等議題出現,這些觀念不盡然適合台灣這塊土地,許多方式要用於台灣須因地制宜,無法套招。反而歐洲體系以小農為主,似乎與台灣較相似。」

 

▲ 長久以來,李博士都在第一線衝鋒陷陣,受到國家栽培重用的她,主持國家級實驗室,累積許多實務經驗,知道該以何種方法因應畜牧疫情、面對風險

 

 

 

台灣地狹人稠 防疫更不可輕忽


    台灣與歐洲的飼養規模都偏小型,歐洲的動保概念漸漸進來,這對台灣蛋雞的飼養方式改變最多。「台灣禽畜飼育中,最大的風險是蛋雞,尤其彰化芳苑一帶的養雞場,牧場建築密集卻僅以圍網簡單區隔,整區等於是一個大牧場,年輕的蛋中雞、老雞等不同年齡雞隻飼養在一起,疫病發生時,有些存活下來的老雞體內已有抗體不會發病,這時牧場中病毒濃度較低,只是,一旦購買年輕的、沒抗體的蛋中雞,牧場內殘留的病毒會在這些新引進的年輕雞隻體內大量複製,高濃度的病毒也會導致有抗體的老齡雞隻發病」這些傳統的飼養方式都會導致疫病不斷發生,想杜絕這樣的問題,須先從改變產業結構著手。「飼養密度降低、加強動保觀念是一種方式,但還必須了解整體產業結構,若能從消費者需求導向,相信推行得能更快。」


    以破蛋問題舉例,蛋之所以能成為食物,是因為外殼完整,一旦出現裂縫就不能保證安全無虞、未受汙染。「因此,裂蛋應不能為人所食用,才能杜絕危機,避免因小失大。其實每個養雞場每天的裂蛋不多,裂蛋多半於運輸過程中出現,台灣雞蛋運輸時未嚴格執行『拋棄式蛋箱』,加上蛋箱重複使用,這些裂蛋接觸過蛋箱,可能沾染病原微生物,就在這樣的交叉感染中受到汙染,再製成其他產品,中間過程消毒未得當,就會將病原散播出去。」如今,爆發出劣質蛋液等問題,引發消費者關注,才會討論到裂蛋的去處及雞蛋運輸問題。「透過食安及民生議題凸顯問題,或許才能推進產業升級、改變,而非一味地把焦點放農民身上。」

 

 

 

食安觀念起 食農教育不能等


    李博士說,消費者食安意識抬頭是正向發展,但許多食農教育也應該做得紮實。「農委會早已經把很多抗生素證照都廢掉了,但還是會有消費者認為豬是抗生素養大、雞都吃荷爾蒙。現在的禽畜疾病多半是多發性,屬混合性複合感染,養豬戶即使用預防性抗生素也不見得有效,用了抗生素也只有殘留問題,加上檢驗技術越來越發達,抗生素的濃度再怎麼再微量都驗得出來。」李博士說,濫用抗生素是個必須關注的問題,只是,當動物生病仍需要以抗生素治療,就像人類也是,只不過用量及代謝問題須關注。「但有不少消費者已經被教育成要求畜牧產品『零風險、零檢出』, 但這樣的觀念其實是不正確的,畜牧產業生產動物性蛋白質,牲畜不可能不生病,無法做到零風險,消費者應追求的是『可接受的風險』才是。」

 
    身為病理專家,長久以來,李博士都在第一線衝鋒陷陣,受到國家栽培有幸主持國家級實驗室,許多實務經驗都在實驗室中驗證,也能知道該用什麼方法因應、知道風險在哪。李博士會將研究心得及國內外新知隨時與業者分享。


    「以禽畜飼養為例,台灣的蛋中雞風險最大,最容易罹患疫病。但短時間農民沒有去改變他的飼養方式、擴建雞舍、徹底區隔雞隻,那麼我們就先幫他降低風險,比方說乾淨小雞進來牧場,要想辦法讓牧場病毒濃度降低,減少疫病發生,鞏固小雞健康;第二個風險是糞便,現在的雞舍多半都是高床了,高床下的糞便不動時沒事,一旦攪動就會使病毒四散,專家學者應分享有哪些製劑能幫助抑制病毒繁殖,像是有機酸、酸化劑或除臭劑等等,有效使糞便中病毒量降低,也是風險管控、維護生物安全的一環。」

 

 

 

畜牧產業要能捨才有得


    李博士語重心長地說,回頭再談風險管控及生物安全上,企業要「捨得」,才能「有所得」。李博士下鄉推廣生物安全的過程中,常常遇到大老闆不捨,無論是防疫防線未做足,或是未能大刀闊斧根除病源、留下禍患,反而付出更多成本、甚至賠上品牌信譽。


    有一家台灣赫赫有名的種豬場,面臨疫病的危機管控,讓李博士佩服至極。 「畜牧處推動台灣豬隻假性狂犬病清除計畫,由於信任我的團隊及實驗室,讓我擔任其中的執行委員之一,一負責就是10 年。持續監控豬隻假性狂犬病疫情時,前兩年檢測出某家向來為業界模範生、且是台灣第一家將此病清除宣告FREE 的種豬場,牧場中有動物罹病,當時此病僅是監測,並非國家規定得撲殺,但由於負責的是我,我的個性就是遇到疫病非得面對,遂向種豬場董事長提出淘汰建議,董事長二話不說,全面淘汰,雖當下得接受損失,但短短3 個月後,就讓種豬場重新回到FREE 等級,整體看來,這是損失最小的做法。」

 

    李博士說,正因種豬場董事長眼光高、知道捨得的藝術,才能穩坐龍頭地位。這也說明了風險管控及生物安全的處理原則是,面對各種來勢洶洶的疫情,即使面面俱到了,但也無法保證病永遠不會進來牧場,但要看的是,能多久回到原來的狀況。「台灣食安問題,有許多是因為企業捨不得,短時間沒有做出果斷措施,後面引起的風險才會更難收拾。」

 

 

 

跨國合作 走出台灣新格局


    李博士說,身為長期關注動物疫病及風險管控的專家,她相信隨著科技進步,很多工具可以應用,動物也能做好健康監測,運用大數據分析,即使未出現臨床症狀也能發現可以去做。由於主持國家級診斷實驗室,加上服務於公部門數十載中,李博士先後負責了台法、台越、台泰、台荷及台日等跨國合作案,她用放眼國際的視野,也是台灣率先提出將大數據概念用於獸醫學的專家,她的理念成為政策核定的計畫,執行時還榮獲獎勵,即使她已榮退,但該計畫仍在家畜衛生試驗所繼續執行中。


    「目前的作法只是初步,我腦海中希望能為台灣建立一座動物用藥及飼添等資料大數據
平台,將台灣目前有哪些動物用藥已經取得證照、市場上有多少物料,面對疫病可以提前因應,我相信對於台灣畜牧業會有很大協助。」牧場主人用心經營企業,再加上需兼顧食安議題的情況下,市面上有許多像是益生菌 、酵素、植物萃取物等等優良的飼料添加劑可使用,如果將來建立了這樣的資訊交流平台,並建立國家級的檢驗標準,提供畜牧產業卓越的產品,還能即時提供教育訓練的資訊。李博士說,與其在染病後思索如何用藥,應該在飼養過程中就顧好牲畜健康。對哺乳類動物來說,只要腸道健康,豬雞就健康,腸管等同於動物第二個腦,有70% 的免疫細胞在腸管,只要顧好免疫就健康,牲畜就不容易受外界病原影響。


    「舉例來說,台灣是海島型氣候,空氣潮濕,日夜溫差大。目前許多畜舍都已改建成水濂式,運用水及風力調整畜舍溫度,但炎夏時高溫降不了多少,冬天又太冷,這時就能調整飼料添加劑的用法,在溫度驟降時提高母豬熱能;又像是日前南部淹水,豬隻受緊迫,小豬泡水受到驚嚇,這時可提供益生菌,尤其針對懷孕母豬,再搭配預防性投藥,短效抗生素用藥治療,一個禮拜即可代謝,沒有殘留問題。

 

▲ 鍾總經理表示,身為台灣本土飼料添加劑廠商,除了用誠懇踏實的理念,盡心盡力生產讓人刮目相看的優質產品,企業更應肩負社會責任與義務,帶領台灣相關產業向上飛升

 

 

 

台灣人才廣 重點是如何留才


    李博士認為,食安議題是國際間關注重點,從經濟面考量,這也會是台灣另一個藍海策略。放眼國際,除中國積極投入資源鞏固產業,泰國、越南等也有培養優秀人才,站穩先機。李博士看好台灣畜產相關產業的研發能力,唯獨在人培育上,更需加把勁,台灣有人工智慧、大數據人才,這是台灣的希望,也有許多大企業投身畜牧產業,凝結正向能量,協助台灣走出食安汙名。


    永鴻生技鍾威凱總經理表示,李博士對台灣畜產養殖防疫的熱忱與堅持,令人敬佩,也分享許多國際先知、給予寶貴的建議。鍾總經理表示,身為台灣本土飼料添加劑廠商,除了用誠懇踏實的理念,盡心盡力生產出讓人刮目相看的優質產品,身為企業,更有責任與義務帶領台灣相關產業向上飛升。「訪問時,李博士不斷強調台灣畜牧用飼料添加劑,亟需盡速建立國家檢驗標準, 永鴻生技長年從事國際業務、產品外銷時受到在歐美等嚴格的國際機關檢定與認證,也建立許多成熟的檢驗標準,對於李博士提及國家標準,也認真思考永鴻能提供哪些協助,甚至能建立規範幫助台灣與國際接軌,協助幫助政府制定標準,都將會是永鴻生技未來努力的方向。」

 

 

 


▲ 面對來勢洶洶的非洲病毒,台灣畜牧業者須積極防疫,重視牧場生物安全及風險管控

 

 

 

非洲豬瘟 台灣畜牧業不可不慎


    而面對近期來勢洶洶、使全台畜牧業者人心惶惶的中國非洲豬瘟爆發疫情,李博士也提供了因應建議。「非洲豬瘟是很頑強的病毒,屬DNA 病毒,體積大,有200nm,不易製作成疫苗。非洲豬瘟病毒原先是壁蝨身上的病毒,偶然間跳到豬隻身上導致豬隻生病。比起高傳染性的口蹄疫來說,值得慶幸的是,非洲豬瘟只會感染豬隻,不會使其他動物發病。中國近年來與非洲經貿合作頻繁,也有不少非洲移工在中國工作,2007 年俄羅斯就有非洲豬瘟的疫病,此波中國的非洲豬瘟病毒核酸序列比對,與2007 年由非洲傳入俄羅斯的病毒類似,或許是由非洲或俄羅斯傳入,冷凍豬肉、加工豬肉或人車都可能是傳播源,廚餘養豬是最大的疾病風險。


    李博士說,非洲豬瘟病毒十分頑強,在火腿等豬肉製品中甚至能存活超過三個月之久,且對一般的酸鹼性消毒水有很強抵抗性,需要用強酸強鹼來消毒。不過牧場經營者也先別太過擔憂,原來牧場使用的一般消毒水一樣能用於清潔,至少能降低畜舍中可能的病毒含量,且此病毒怕高溫,70℃ 以上就可將非洲豬瘟病毒殺死,如需更精實的消毒,則須將豬隻移出,在空舍以強酸或火焰消毒,做好正規防疫,來路不明的藥物不要使用,並對豬場健康的豬隻使用能強化免疫力的飼料添加劑。」

 

    然而,李博士點出一個台灣非洲豬瘟防疫上不可忽視的重點。


    「在口蹄疫之後,台灣畜牧業在風險管控及生物安全上,有很大的進步,商業化豬場逐漸重視生物安全,但台灣有12% 的養豬戶為廚餘養豬,是小型豬場,小養豬戶及廚餘養豬須立刻盤點風險。這類豬場的生物安全風險較高,加上廚餘可能未徹底加熱就用來餵豬,存有很大的感染風險,而且牧場收了餿水進料時如果有一桶未徹底加熱,可能導致整個都汙染,加上人員進去未管控,病毒隨著鞋底帶入,就可能使牧場受到汙染。」廚餘養豬多年來對台灣環保貢獻很大,但全球先進國家已全面禁止廚餘養豬,台灣現在是非洲豬瘟的非疫區,應未雨綢繆的協助這12% 豬隻轉型或是政府集中處理廚餘,滅菌後再供給給養豬戶餵飼豬隻。


    面對非洲豬瘟疫情,台灣雖是海島,有天然防禦優勢,但台灣中國兩地往來密切,不可不慎,李博士建議近期應減少到中國牧場參訪行程,杜絕可能的感染風險。「仔細分析中國罹病豬隻情況,一座豬場有300 多頭豬,其中40 幾頭染病死亡,看起來健康的豬並未感染,顯見非洲豬瘟的傳染力並未如口蹄疫般驚人,但剛從口蹄疫疫區除名的台灣,不能再承受任何一波疫病攻擊,惟有加強風險管控、重視生物安全,才是長治久安之道。」

 

 

▲ 李淑慧博士( 中) 與永鴻生技鍾威凱總經理( 右)、梁國棟副總經理( 左) 於新豐工廠合影

回列表
Top